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 四 )


当读到“老人、青年、小孩 , 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 , 摘下帽子 , 眼睁睁地望着灵车 , 哭泣着 , 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然而今天 , 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 , 越去越远 , 和我们永别了!”等句子时 , 许多同学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 泣不成声 。这堂课 , 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 , 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 图文并茂 , 声情兼备 , 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语言的发展 , 思维的训练 , 还是热爱、怀念周总理的情感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然而 , 多媒体并非适用于所有教学课程的万能“钥匙” , 粉笔与黑板也不能完全抛弃 。有时大量展示性的课件实际上会剥夺学生宝贵的自主阅读时间 。阅读教学就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本、感悟文本为主 , 不能以视觉形象代替文本的阅读与感悟 。教学中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情况 , 因文而异 , 因课而异 , 别千篇一律 , 否则 , 会事倍功半 。三、有力把握启发性原则教是为了不教 , 教学过程应该给学生以道德、审美、思维等方面的启迪 , 使学生既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新知识 , 又能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 ,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应该体现这一原则 。
教学时 , 教师要创设特定情境 , 启发引导学生放胆提问、答疑 , 形成师生课堂情感交流、互动的双向配合 ,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任务 , 而不感到他们的学习有什么负担 , 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绮丽的奇葩 , 有的寓意深邃 , 有的富于哲理 , 有的寄情山水……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诗篇 , 可以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丰富语言、陶冶情操 , 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 ,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
但由于古诗语言的高度凝炼性 , 诗的形象美就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 , 刻画不细 , 为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 , 这就需要教师匠心独具 , 启发引导学生去作丰富的想象 , 进行艺术的再造 , 感受诗的底蕴 , 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 , 通过有声的画面 , 再现生动的形象 ,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扩大直观视野 , 充实直观内容 , 强化直观效果 , 丰富感知材料 , 很轻易地把学生引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 。
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 ,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庐山的美、瀑布的美 , 我先是熟练地运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配诗 , 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情境 , 紧接着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 , 如提出:“诗中哪个字用得好?你从这个字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画?” , 使学生从中领悟想象意境的途径 , 从而进入这首诗所表现的青山陡峭、烟雾缭绕、急流飞泻、气势磅礴的意境 。
之后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 , 那凌空而下、半洒云天的奇特壮美景观赫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 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峰顶喷泻而下 , 水流湍急 , 如滚滚长河般奔腾不息 , 犹如一条巨大、耀眼的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 , 它以千军万马之势飞泻而下 , 咆哮着 , 怒吼着 , 发出震耳欲聋的轰然巨响 。这样 , 美的配乐 , 美的解说 , 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 , 使学生入情入境 , 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 , 进而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 , 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