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家书画院山水委员会主任,郭建龙( 四 )


过去大家读书,可能想到更多的是“四大名著”,“世界名著”之类基于虚构的书籍,但现在,非虚构的历史类图书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一些国内很有影响的出版社也在不断推介相当多的历史著作和译著,这其中有不少的大部头,是属于过去很多人看都不会看的 。似乎非虚构历史类图书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这就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怎么评价历史图书的著作呢?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群打分差异很大很正常,而很多水军的打分又会让一些平台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历史著作是好书呢? ◎历史著作中的“不可能三角”二战后的德国流传着一个笑话——在一名纳粹党员身上,聪明,诚实,党性,这三者不可能同时为真 。类似的“不可能三角”也发生在历史著作的领域 。“深刻,真实,有趣”,这三个对历史著作的要求,看似都很基本,但很难同时达到——这绝不是说同时满足这三点的书完全没有 。
但一般而言,一部历史著作能满足其中两点,就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 。◎ 能满足其中两个元素,就是一本好书了比如,《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它的叙述一点也不有趣,但它的著述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且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洞见(至少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这些洞见对于国人而言是可以启发思考的) 。所以,这本书算是一本很不错的历史著作了 。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在这个“历史著作的不可能三角”当中,通常而言,一本书总是会有所侧重 。对于普通人而言,很容易因为“有一本书读起来很没意思”就把它认定为是不好的,这样当然也可以,但就有可能会错过好书 。◎ 怎么看待“有趣”?当然,这个“不可能三角”当中,每个因素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讨论 。先来说“有趣” 。
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可控的事情 。同样的说辞,或许有的人会觉得有趣,而另一些人无动于衷 。有时候,有些书会试图用一些流行语言,玩各种梗,让自己显得“特别贴合读者和时代”,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但流行语会很容易过时,而过不了几年,这些梗大约就没人知道了 。讲到这个,事实上《明朝那些事儿》并不是第一个尝试用通俗的手法写历史的书 。
◎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在某平台有8.7分在十几年前,互联网博客上各路大神写手云集,颇有些很不错的东西,比如潇水写的先秦史,《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青铜时代的蜥蜴战争》之类 。这套书的思想深度还是很不错的,作者也的确尝试着用玩梗的手法让写作变得有趣一些,可是他说的那些事情,都是当时的流行或者时事(比如用英美攻打伊拉克去类比晋国打郑国,或者提到晋国六卿之一的范宣子,会讲这是范晓萱的祖辈,诸如此类) 。
如果懂这些东西,自然会心一笑,可是,如果百年之后的读者看这些,就会难免晦涩 。可以想象,倘若百年之后,萧水的著作大卖了,那时候的编辑得很辛苦的给这书上加各种注释的样子 。说起来,“有趣”是为读者服务的,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倘若就这么直愣愣地给读者,大约是没人去看的,总是需要照顾读者的情绪,如此说来,虽然“有趣”是一个很难以捉摸的标准,但是它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作者尝试了去把简单的事情尽可能讲的直白些”,而不是“故弄玄虚,把一些人人都容易理解的东西讲的鬼都听不懂”——这是“有趣”最起码的底线了 。
◎ 怎么看待“真实”?接下来是“真实” 。对于历史著作而言,真实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上,绝对的,事无巨细的真实很难做到 。我们不可能要求过去有全息摄影机去还原每一个细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难免带有推断的情况 。而且,完全可能在新的资料出现之后,旧的理论,观点就会被推翻 。比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传统史学界和民间都自然地以为,中国大地上最早最发达的文明是中原文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