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方在什么地方,走夷方包容并蓄

而且为了解释为何大禹陵会出现在越人生活的会稽,他们说大禹在治理完山川之后,作为天子巡视四方,走到会稽的时候去世,就葬在那里了 。在夏王朝建立的四百年间,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不断的口耳相传之中,被赋予了很多神话 。在中原地区,本来没有大禹陵,这显然是由于时间的久远,人们早就忘记了大禹葬在哪里了 。
大禹陵为何会在绍兴?

夷方在什么地方,走夷方包容并蓄


大禹治水如今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都被当成了常识来看待的事情 。那么,大禹治水的真实情况是如何的呢?传世大禹画像在传世文献之中,大禹治水的故事主要见于《尚书》、《史记》等文献的记载 。《尚书》、《史记》当然都是具有着极高史料价值的文献 。但是,我们要知道,《尚书》和《史记》都是形成于战国秦汉年间的文献,而这已经距离人们所认为的大禹治水发生的时间过去了将近两千年 。
以两千年后的文献来说明两千年的事情,不觉着有些危险吗?近代以来当疑古思潮兴起之后,大禹治水就曾经遭到过质疑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层累地造就中国古史说,认为早期夏代以前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建构出来的历史,而非历史的真实 。他的观点曾经被总结为“大禹是条虫” 。因为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过,大禹应该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他应该是一个部族的图腾 。
当然,顾颉刚先生疑古过甚已经被很多学者指出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传说当史实来看待,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是疑古思潮带给我们最大财富 。疑古思潮的主要代表性人物顾颉刚先生具体到大禹治水来说,我以为,大禹治水的传说有一个被逐渐放大的过程 。大禹是夏人的首领,夏人主要活动在豫西一带地区 。在龙山文化后期,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大洪水的历史记忆 。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那是第四纪冰川融化的结果 。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多地区都发生了洪水 。在我们中国的黄河流域也是如此 。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大禹首先治理了黄河 。这是断然不可能的,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并不具备治理黄河的能力 。从考古材料来看,在龙山文化后期,豫东一带地区的考古文化明显呈现出衰落的迹象 。而这种衰落也与大洪水有关 。
在豫东的平原地区人们面对着大洪水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洪水一次次地毁灭家园,从而导致了豫东地区文明的衰退 。相反,在豫西山地,一则说当洪水到来的时候,人们可以躲避 。二则说,豫西山地河流并不是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当比较小的河流泛滥的时候,人们是有希望战胜他的 。于是,豫西一带的人们在面对着洪水的时候,不是躲避,不是退让,而是组织起来与它进行斗争 。
在与洪水的斗争之中,人们建立起了比较严密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领袖所发挥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平时 。而大禹就是这样的一个以治水而闻名的领袖,在大禹的带领下,夏人们团结起来与洪水作斗争,最终战胜了洪水 。郑州黄河岸边的大禹治水塑像在这个过程中,夏人的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夏人的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最终战胜洪水之后,夏人组织起了早期的国家机器 。
而且,由于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所形成的巨大威望,大禹的后代就成了夏人当然的领袖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就此诞生 。因而,在夏人的历史记忆之中,大禹治水就成了最伟大的史诗!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的历史记忆主要靠口耳相传 。在夏王朝建立的四百年间,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不断的口耳相传之中,被赋予了很多神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