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得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不亦乐乎是什么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试问这些人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吗?畅谈的对象是农民可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老师可能说你没文化,是老板可能说你不知足,碰见一个政府高官可能给你来一句“朽木不可雕” 。所以,朋在当时是指两串美丽的贝壳 。很多人将这句话解释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可是,放在学而中看这句话,说学习,跟朋友来有什么关系?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交通不便的古代,朋友远道而来是报喜是报忧?孔子说这句话的时代,不比今天,住店吃饭都没现在这么容易 。
你怎么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忙得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不亦乐乎是什么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很多人将这句话解释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可是,放在学而中看这句话,说学习,跟朋友来有什么关系?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交通不便的古代,朋友远道而来是报喜还是报忧?孔子说这句话的时代,不比今天,住店吃饭都没现在这么容易 。如果有朋友不远千里而来,是因为甚是想念,还是喜得贵子呢?恐怕那些家遭灾祸无法生活的亲朋,才更会千里迢迢来投奔,此时因祸事而来,又何乐之有呢?转念再想,这样的交通条件,一般百姓又有几位远方的朋友呢?看似符合逻辑的一句解释,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 。
此“朋”又非彼“朋”这事,要看当时的文字,重新理解到底在说什么 。朋的甲骨文示意为两串贝壳,当时来自热带海域的宝螺科贝壳是精美的装饰品,慢慢成为大家认可的等价货币 。有五贝为一朋,十贝为一朋,两种说法 。所以,朋在当时是指两串美丽的贝壳 。这是朋字的本意,随着春秋时期,贝壳退出货币舞台以后,朋字慢慢因社会发展而发生了新的变化,引申为都信奉同一种思想,都将对方视为拥有同样美好品质的人 。
至汉朝的时候,朋与鹏相通,演变成鸟身上的羽毛 。此时便有了“朋党”一词,朋也慢慢的成了“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含义 。再后来,朋字出现了两块肉挨在一起的字形,这是汉以后的字形与字义的变化 。于是有了“朋为事通,友为志合”的解释 。学而的第二句,当然还是在说学习的事情有朋友来实在是跟学习没有什么关系,再回到学而的语境,这句话还是要从学习的情景来理解的 。
朋字既然有志趣相投的意思,也就是当时慕名投奔孔子求学的情景了 。这句话合理的解读应是:”有信念相同的人远道而来和一起求学,不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吗?”为什么将“乐”解读为庆贺呢,前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喜悦是内心的感受,欣欣然心情愉悦 。而此处用了乐,孔子崇尚周礼,是用乐来烘托喜形于色的意境,志同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应以礼相待,坐而论道奏乐饮酒助兴的 。
为什么《论语》开篇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是要暗示我们什么?
忙得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不亦乐乎是什么店


首先请允许笔者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入头条粉丝群,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明义,给我们指明一条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 。这里面包含了立身处事的三种态度,或者说是人们穷极一生所追求的三种境界 。闲话少说,明意题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了,我们盛情款待,这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没错,但这只是表面的意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