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和“千户长”既是军官,又是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军政民政事务 。但必须要看到,前进基地依旧是以农牧结合的方式在运行,粮屯只是一个方面,依靠周边草场放牧获取肉类仍旧是重要的军队补给手段,参与放牧的人员也依旧是吐蕃的部落民 。唐朝对此时吐蕃军队的评价是“辎重疲弱” 。
吐蕃军队动辄兴兵数十万,是如何解决后勤问题的?
吐蕃王朝在最强悍时,曾一己之力硬抗亚洲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唐、大食、南诏和回鹘 。在从剑南到中亚绵延数千里战线上,吐蕃陈兵百万,一场战役动辄兴兵数十万,它是如何解决数十万人的后勤问题的呢?我们先来看几个吐蕃的战例: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九月,松赞干布“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氏,苦战三日 。
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余人,屯军境上,从侵掠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八月,吐蕃军神论钦陵,先在乌海战区以20万人围歼唐军辎重部队,后又在大非川顿兵40万围攻薛仁贵率领的唐军主力 。在一次战役中,集结如此巨量的军队,对国家的军事动员能力、后勤供应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吐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关于这个疑问,还要从吐蕃王朝的军事组织结构说起 。
松赞干布时期,吐蕃施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将吐蕃国土划分为五个“如”(军区),“如”有部、翼的意思,每个“如”下设有若干东岱(千户) 。每个“如”都设有“如本”、“元帅”、“副将”等职,千户设有千户长(又称千夫长),下设有百夫长等职务 。“如本”和“千户长”既是军官,又是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军政民政事务 。
以地域划分的“如”(军区)保证了,每个“如”内部的军队都是原来的部落民,每个千户长所统的兵士大都是同一部落的人组成 。相互之间能够团结,互相照应,并为自己部落的声誉不惜牺牲,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据《五部遗教·大臣遗教》、《贤者喜宴》等史料记载,吐蕃每个“如”的军马由同一种颜色的马匹组成,旗帜亦各有区别,因而只要一看到马匹和旗帜,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个“如”的军队,十分有利于行军作战和调遣指挥 。
这项被称之为“五如六十一东岱”的制度设定,将吐蕃的军事、社会、行政和生产生活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类似“军国主义”类型的国家体制 。除了国家层面的制度设定外,吐蕃还将国内的平民阶层分化成了“桂”和“庸”两个等级 。按照藏史《贤者喜宴》的解释,“桂”属于高等属民,从事和军事相关的事务,也就是拥有“军籍” 。
负有为政府提供男丁,战时从军打战,并自行负担战争所需的武器、马匹和粮草,这种身份的设定和唐朝初期府兵制中的府兵非常相似 。“桂”(“军户”)的身份也类似唐朝的府兵,地位高于一般庶民 。在西藏律条中,“桂”如果在纠纷中被杀,其赔偿的身价(命格)在其他庶民之上,属第八等级 。由于“桂”所负担的劳役与赋税比一般民户为轻,且社会地位较高,吐蕃法律里甚至写明了禁止“农户”转为“军户”的规定 。
除了军户地位高于一般农户外,吐蕃还有一整套奖惩机制,对于战场舍死忘生的勇士奖励以虎豹皮制的服饰,而对于怯懦者则在其头上悬挂狐狸尾巴,“表其似狐之怯” 。《贤者喜宴》:“勇者褒以豹及虎(皮),懦夫贬以狐尾” 。《通典》载:“(蕃军)重兵死,恶疾终,以累代战没者为甲门,临阵奔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 。
”再加上,吐蕃军队的战争模式,类似于游牧部落的高机动性穿插围歼 。战场掠夺所获,采取分账制,土地归属国家所有,其余浮财全部由个人支配 。《册府元龟》记载:“(蕃军)出疆之资,亦无定给,而临阵所得,便为己有,所以战伐吞并,往必成功”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将吐蕃将士塑造成了悍不畏死、嗜血搏杀的勇士,但再勇敢的士卒也得吃饭,饿着肚子谁都打不了胜仗,即便吐蕃军队的作战方式对后勤的依赖程度较低 。
推荐阅读
- 武警8614部队怎么样,一个连队一个特色
- 热血宝宝补给后返回怎么设置,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部队
- 在部队怎么做好班长,部队班长怎么做好
- 如何培养得力的班干部,打造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 竞聘岗位的理由怎么写,部队竞选演讲稿怎么写
- 对地面部队的投入太少,部队地面安全怎么做
- 常熟税务干部队伍,税务干部队伍怎么带
- 数字化社会的网络安全危机及治理,如何确保网络安全部队
- 如何开展第二课堂部队,大学生如何开展第二课堂
- 你就是一名合格的部队司务长,如何当好基层连队司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