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瓜州现在的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 二 )


自汉晋以来,玉门关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诸国的咽喉之地,至今关城犹存,气壮大漠 。其关城平面为方形,全为黄胶土版筑,现关城余高9.7米,东西长24米,南北长26.4米 。”如今,登上玉门关10余米高的残台,向西南方向眺望,可以隐约看到汉长城的烽燧和城墙残迹断续延绵,好似一条棕色的虚线,据说当年沿着它可以直通阳关 。
可以想象,汉军将士站在这里,视线一直延伸开去,观察着火信在烽燧间向远方传递 。关城西、北两面墙各开一门,游客可从西门进入城堡内参观 。小方盘城往西5公里,便是汉长城遗址 。由于汉长城遗址分布比较广泛,因此,这一段长城遗址叫做敦煌汉长城遗址 。敦煌境内的汉长城全长约150公里,沿线修筑烽燧近80座,尤以玉门关附近保存最为完整 。
西汉长城的设置,依据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高起的风蚀台地修建烽燧用以瞭望和守御 。明长城多采用青石、大砖砌墙修筑,而汉长城则利用地理环境采取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方法建造 。西汉时,这一段水草茂盛,生长着大片芦苇、罗布麻、红柳等植物,修筑长城就采用一层柴草、一层砂砾夯筑而成,柴草厚度约5厘米,砂砾厚度约20厘米,层层相接,粘连非常牢固 。
敦煌保存最好的一段汉长城,长约400米,残高3.25米,基宽3米,上宽1米 。长城线内侧有一条宽6—7米的“天田”,这是西汉边境的防御设施 。长城西端,有一座烽燧,名叫当谷燧,也是敦煌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烽燧 。长城沿线,一般每隔10华里就修筑烽燧一座 。汉代烽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 。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 。
当谷燧就是用砂砾土夹芦苇、红柳枝叠筑而成的 。古代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点燃浓烟滚滚,夜间点燃熊熊大火,所燃烟火远在30华里外都能看到 。用这种方法传递军情,比马跑的速度要快得多 。从敦煌到长安用马传递需要15天左右,而用烽燧烟火传递只需三天两夜就可到达 。从小方盘城遗址向东北行约10公里,便是大方盘城遗址 。
驻守玉门关、阳关和长城沿线的边防将士,他们的粮食和军需供给就是从这里运来的 。专家们认为,河仓城自汉代到魏晋一直是西部边防守军的补给站,把守玉门关、阳关及周边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全部从此仓库中领取粮食、衣物、草料供给 。因此,河仓城是古代中国西北长城边防存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规模较大的、罕见的军需仓库 。
大方盘城建在疏勒河南岸高出河床二米多的自然土台之上,呈长方形,夯土版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 。残垣最高处6.7米 。现在的城北,是一片草场 。作为丝绸之路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玉门关遗址保存了见证汉代交通与防御保障体系的整体格局,保存了遗址的历史环境与地貌特征,保存了各种类型遗存要素的格局、方位、规模、材料等特征,真实地传递着汉代边疆防御、屯田戍边、交通要隘、中西文化交流等历史信息 。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扬州”到底是今天的扬州市还是南京市?

唐朝的瓜州现在的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孟浩然(689年—740年)扬州,秦汉时期叫广陵唐武德八年(625年),广陵(今扬州)开始叫“扬州”这个专名,并再无变动 。而“扬州”作为一座城市的概念也是从此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即今扬州市老城区-广陵区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