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无为,如何看待老子无为思想

“为无为,则无不治”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者,不先物为也 。我们知道,身体自动的行为叫做“无为”,而能够做到这种无为,是通过一段时间不停的“损”而获得的 。因有欲才有为,无欲方生无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动反应,自动行为的意思 。
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动反应,自动行为的意思 。如果我想学会某种技能(就用开车作为例子),首先要做的是学习关于汽车的知识,向教练学习驾驶的各种技能 。这样的学习会增加我们对汽车的认识,增加我们对如何驾驶汽车的理解 。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习的深入,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和驾驶技能就会越来越多 。这样的过程就叫做:“为学日益” 。
学过开车的人都知道,仅仅做到了上面一步,距离会开车还相距甚远 。即便是拿到了驾照,无论是周围的人还是他自己,恐怕都不会认可这个人就已经完全掌握了驾驶技术 。大家给这样的人起了很多外号,例如“新手”,例如“马路杀手” 。更有一些人,拿到驾照之后再也不开车了,当年驾校学到的技能也就一并归还,大家都会笑称其驾驶证是个装在镜框里的装饰品 。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仅仅通过“为学日益”这一个步骤是无法学会一项技能,也无法完整地做成一件事的 。在“为学日益”之后,还需要不停地练习 。就如同那个学车的例子,要想使自己最终掌握驾驶技能,就需要在拿到驾照之后不停地练习,顶着“马路杀手”的名号上路练习 。这样练习的目的,是要将学习到脑子里的知识下放的手脚、身体,让身体的每个部位逐渐做到面对各种状况可以不通过大脑,直接进行条件反射 。
这样的将大脑里的知识、技能下放到身体各个部位的过程叫做“损” 。而只有通过这样的“损”,才能将一项技能学会,才能将一件事做成 。这样的过程符合道的需求,道总是在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完成许许多多任务来体现它的存在的 。因此,这种“损”是“为道”,我们将其称作“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中的“日”体现了每天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渐进特性 。
如果我们经历了“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两个步骤,那么我们已经走上了学会一项技能、做成一件事情的正确道路上 。既然学会做一件事需要将脑子里的知识下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那么进行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呢?显然,学会一项技能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 。刚刚上路的“马路杀手”也不是第二天就立地成佛了 。一般来讲,经历了三至六个月的实际驾驶,那些脑子里的驾驶知识就会完全转移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
此时再遇到路上的种种状况,这个有着半年驾龄的司机,其手脚已经不再需要大脑指挥而会直接做出相应的动作了 。直到此时,对于这项技能,已经可以由身体自动完成 。我们知道,身体自动的行为叫做“无为”,而能够做到这种无为,是通过一段时间不停的“损”而获得的 。因此,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后,我们需要经历“损之又损”最后达到“无为”的状态 。
至此,有关这项技能,我们可以宣称:“学会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即使是学会了,也不一定完美 。例如开车这项技能,半年的实践过后可以说已经学会了,但是我们学会的这项技能中或许存在着某些坏毛病 。比如跟车太近;遇到情况总是先打轮,而不是先刹车 。这些坏毛病影响着我们对这项技能的完全掌握,它有可能在日后的某个时刻给我们带来大麻烦 。
为了提前预防有可能出现的大麻烦,我们需要在“学会了”之后着手改掉那些会导致问题的习惯 。这种修改的最终目标是我们的身体可以自动完成一件事而不会有问题发生,这个句式在前面出现过很多次,我们将其称之为“无为而无不为”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将一项技能学会,或者做好一件事情的整个过程了,首先是大脑的学习,即“为学日益”;而后是将这些学到的知识由大脑下放到身体的相关部位,即“为道日损”;这样的下放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它需要不停地、反复地进行,即“损之又损”;最后达到身体可以自动完成这项技能的程度,就是“以至于无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