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漫谈学生之间的互助行为


学生读书期间会有互助行为发生 , 而且越是年龄小的同学就越容易产生互助行为 , 而年龄大的学生很容易各顾各 , 甚至见死不救 。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功利|漫谈学生之间的互助行为
文章图片

小学生容易发生互助行为 , 毕竟他们接受的教育比较正统 , 要互相帮助 , 而不能互相损害 。 而他们之间的互助行为一般都不涉及什么大的利害关系 , 不会涉及什么钱财问题 。 有小学生自己吃苹果 , 看到别的小朋友没有苹果 , 就要把自己的苹果分一半给别人 。 要是吃着饼干等零食 , 也会分一半给别人 。 他们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的 , 要孩子把自己吃的零食分一半给同学 , 算是交了好朋友 。 要是有同学跌倒了 , 他们就会把他扶起来 , 捡了钱也会上交老师 。 要是发现同学打架 , 就会主动报告老师 , 算是帮助同学改正身上的毛病和缺点了 。 他们大多很纯洁 , 在他们的观念里没有成人世界的互相利用与尔虞我诈 , 更多的是互相帮助 , 共同度过一段时光 。 鲁迅先生在《社戏》里写到“我”和几个孩子借了航船 , 夜里去看戏 , 回来的时候 , 要偷些豆子煮了吃 。 阿发提议 , 偷自己家的豆子 。 其实 , 他们结伴看戏 , 就是一种互助 , 夜里划船也是互助 , 偷豆子煮了吃也是互助 , 即便被六一公公发现了 , 也是敢于承认 , 并主动承担责任的 。 小学生的互助行为大多不是出自功利目的 , 而是毫无功利目的的互助 。 他们认为 , 互相帮助才能构建一个理想的互助环境 。 帮助别人 , 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
功利|漫谈学生之间的互助行为
文章图片

其实 , 帮助别人就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 本身就有些功利主义色彩 。 到了中学阶段 , 孩子们的心智比较成熟 , 但还是会有互助行为产生 。 有的孩子饭卡没钱了 , 会借别的孩子的饭卡 。 而别的孩子只要认识他 , 饭卡里还有不少钱 , 就会把饭卡借给他 。 有的孩子借了饭卡之后 , 竟然不求回报 , 其实已经等于让同学花自己的钱了 。 或许 , 钱充到饭卡里 , 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 , 认为那不是真钱 , 而只是一定的数字 。 至于数字多了点或少了点 , 也就无所谓了 。 但数字代表钱数 , 也是钱的量化标志 。 孩子不在乎这些 , 除了不在乎把数字作为钱的标志以外 , 就是要保持一种同学间的友谊 。 要让同学刷自己的饭卡 , 换取友谊 。 还有的孩子要把自己吃的零食分享给同学才能换得友谊 , 甚至有的学生要让出自己的女朋友或男朋友换取友谊 , 其实已经和友谊相距太远了 。 互助精神也不是这样互助的 , 而是有条件的 。 借了饭卡里的钱一定要还 , 吃了被人的零食也要把自己的零食分享给别人 , 自己的女朋友或男朋友就不能出让了 , 而是要自己做主了 。 靠利益维持的朋友关系基本上只是一般的带有功利性的互相利用关系 , 而不是纯洁的不求回报的朋友关系 。 有的学生 , 明明看到同学犯了纪律 , 比如抽烟、偷着喝酒、早恋等 , 就是不会报告给老师 , 要是在小学 , 早就有学生报告老师了 。 中学生要互相包庇 , 包庇别人也就被别人包庇 , 谁能不犯个错误呢?要是自己总是举报别人 , 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 , 就会招致一群被举报过的同学的反击 , 弄得自己抬不起头来 。 于是 , 除了生活中的互助以外 , 中学生更多地表现为互相包庇 , 还要互相开脱 , 甚至一起去干一些犯纪律的事 , 而不声张 。 究其实 , 还是价值观教育以及人生观教育跟不上 , 当然老师也就不可能知道什么学生之间的真实关系了 。 很多学生有自己的私密话语系统 , 完全不同于和老师、家长的交谈 , 当他们在一起交谈的时候就会“原形毕露” 。 也就是说 , 他们会表面一套 , 背后一套 , 而背后一套谁也不会公然说出来 , 以此达到互助目的 。 在他们的话语系统中 , 要对老师和家长进行私人化的建构 , 甚至距离实际情况偏差很大 , 只是个人化的情绪表达 , 但能够获得同学的认可 , 也能够获得同学承认和默许 , 或许 , 这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互助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