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几经风雨的袁州谯楼在什么地方

时光匆匆流逝,就似手中握住的沙,你越是抓紧,它反而流逝得更快 。然而,时间是永远留不住的 。不会因为你而停止 。也不会因你而流逝得更快 。袁州谯楼,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是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 。本期的江西文化带你看看袁州谯楼 。
袁州谯楼,又称宜春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袁州谯楼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中心城区鼓楼路步行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 。
袁州谯楼于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由刺史刘仁瞻建造,属袁州府署的一部分 。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袁州知府滕强恕扩建,扩建后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为一体 。是一幢卷拱式高台建筑,高12.8米,面宽11.8米,南北长23.8米,楼内置铜壶一座,有夜天池、日天池 。据专家考证,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集测时、守时、报时、授时功能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文物、天文价值 。
建设沿革
袁州谯楼于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由刺史刘仁瞻建造,属袁州府署的一部分 。初建谯楼,是为敲鼓报时用的城楼 。
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袁州知府滕强恕“稍新谯楼”并置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建成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天文台 。
明万历年间,袁州谯楼的观天台置有测天之器--铜璇玑,一种古代测天用的浑仪,白天可观测太阳,晚上可观测星星和月亮,其用来测定时间的有效时间区间比圭表或日晷大多了
明万历年间,袁州知府郑淳典对袁州谯楼进行了修缮,不仅恢复了宋代滕强恕时代的旧貌,还将唐朝掌管观天象、推历法的钦天监台正袁天罡的神像供在谯楼里 。
【详解:几经风雨的袁州谯楼在什么地方】文化传说
纪念袁天罡
传说袁州谯楼的来历与袁天罡相关 。
袁天罡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天文学家,唐太宗时任钦天监,北斗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袁天罡当年在宜春袁州生活长大,从小便迷上了天文地理,成天就想着观天相、测地貌,研究其中玄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人说袁州府地形状像乌龟,马上来了兴致,经过仔细观察,果然如此,于是便请工匠在城里的几个方位凿了龟鼻、龟眉、龟眼五口井,成全了完整的龟形 。
他对天文的观测更是痴迷,只要是晴天,日观太阳升落,夜测星辰变化,连续几十年坚持不懈,并发明了一种叫铜璇机的观天设备,把自己的心得记下来,许多次向熟人预报天气,还真准呢,因而被人们越传越神 。他死后就葬在宜春府衙西侧不远处,宜春人还于南唐保大二年(954年)建了一座纪念他的祠堂,这就是最初的袁州谯楼旧址 。
滕强恕建楼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 。新上任不久的袁州知府滕强恕在家中设晚宴宴请本地知名人士 。滕知府看看自己做的报时规盘,早已过了晚饭时间 。因为夏天时规受阳光的影响夏天走得较慢,一直等到天黑,客人才相继到来 。事后,滕强恕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不过是吃晚饭,要是碰上军情什么的,岂不要误了大事?于是,决心建一座完整的测、报时辰谯楼 。
楼址方面,滕知府想到了袁天罡祠,袁先人本就是宜春的天文师,还有他发明的观天设备存留着,在纪念他的祠堂上重建完整的测时、守时、报时楼宇,也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中秋,滕知府亲自主持开始动工 。土建工程进度很快,可采购梁柱料时却遇到了麻烦,派去选料的人因时限紧,左寻右找买回来的24根杉木虽然粗大,却都不够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