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闻名山西的运城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是一座反映晋南地区汉族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 。
是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位于山西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 。
对山西文化感兴趣的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运城李家大院吧!
李家大院建筑兼具南北汉族文化特色,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充分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西临209国道,东靠桃花谷,北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南眺百里盐湖,堪称风水宝地 。李家大院景区占地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由古建区、仿古区、新建区、服务区、农业生态园五大部分组成,是一个集吃、住、游、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旅游胜地 。
简介
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有院落7组,房屋146间,另有祠堂花园遗址等,共占地125亩,相当于10个乔家大院面积的院落 。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民族南北两大建筑特色 。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特别是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它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在装饰艺术上也把汉族文化渗透到建筑的各个角落,充分体现了晋南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
建筑风格
它是一座反映晋南地区汉族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 。李家大院主题建筑显得有些特别,相比较那个时代的建筑似乎有点西洋化,经了解知道因西院院主李道行(字子用)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孺为妻,从而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明显的西洋风格,局部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这里呈现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是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的建筑 。而它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晋南汉族民间艺术,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 。
李氏家族善事
1、李氏家族广做善事,历世相继,在当地广为流传,被人称为“李善人”.原万泉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 。每逢天旱,村中闹水荒 。民国初年,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李家牵头出李家大院百善墙资组织全村人打深井,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 。
抗战抗战期间,日寇经常轰炸西安,为保护家人和街坊四邻的安全,李道荣在西安市的甜水井街靠南城墙边修建防空洞,李氏家族把济困当已任,视善举为本份 。凡闫景村、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逢年过节,对村中的贫困户,李家总要给点粮钱,使其度过年关 。
民国十九年(1930年),瘟疫流行,为了保全村民性命,李家从运城购回“十点水”(防疫用药),向全村户户发放,以度疫情之灾 。
1930年秋,阎锡山动员全省各地富户资助兴建公路 。李氏家族兄弟,共捐钱36000块,代表万泉县的西片和南片共36个村庄,每村1000块银元 。1931年前后,猗氏至万泉的公路破土动工,一年后建成 。民国17年,河东大旱,死人无数 。李家兄弟倾力相救,为灾民共捐款6000块银元,并且在薛店村家庙、阎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长达一年之久 。
2、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县内孤山洪水暴发,闫景村内房屋多数倒塌,粮食多被淹没,其衣食无着不下百余人 。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组织家人为村民取土盘灶,劈柴煮米,舍饭施衣,使村民无一受饥饿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太白昼见,日赤无光,河东大旱,小麦未收 。老百姓饥寒交迫,无法生活 。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拿出数十斛粮食赈济村民 。当时山西省政府阎锡山特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表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