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介绍,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只要一种越长越好谢谢

1,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只要一种越长越好谢谢乌孜别克族,傣族

傣族介绍,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只要一种越长越好谢谢


2,傣族馆介绍傣族馆也叫傣族博物馆,为中华民族园56个民族博物馆之一,位于北京中华民族园内 。傣族馆按1:1复原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的傣族传统建筑,规划形式为“寨” 。
傣族介绍,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只要一种越长越好谢谢


3,特色民族建筑简介 中国民居建筑分布于祖国秀丽的山川之间,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文化的沃土,异彩纷呈,多姿多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如:草原的蒙古包,广西壮乡的麻栏,陕西高原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等 。这些丰富的建筑类型,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和社会历史的见证 。傣族民居建筑因竹楼草顶或杉树皮顶,显得轻巧、活泼、通透;侗族、壮族的民居建筑因木楼瓦顶,显得端庄、大方 。【傣族介绍,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只要一种越长越好谢谢】
傣族介绍,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只要一种越长越好谢谢


4,少数民族中傣族的简介205字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 。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可以私聊我~5,傣族的资料简短点 傣族分布在东南亚国家 。信仰南传佛教。大多分布在泰国、老挝、掸邦、少数分布在中国云南、印度啊萨母 、越南、、、傣族最大的节日是宋干节(泼水节)在每年的4月份傣族有大傣历和小傣历之分西双版纳、泰国、老挝一般只过小傣历大傣历在掸邦和德宏都有过 大傣历在11月份 小傣历在4月份你说的傣族资料范围太大了不知从何说起傣族服饰,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傣族妇女的服饰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浓郁,而且各地不同 。但束发、筒裙和短衫这三样则是相同的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羊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傣族妇女的束发不同于苗、瑶等族的束发,她们是将头发打成发髻顶于脑后,或稍偏于脑的一侧,这种发髻一般不束带,有的仅鹎梳子或顶块花头巾 。傣族妇女的筒裙,式样象水桶一样,与景颇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长到脚背为特点 。傣族妇女的短衫,尤其是西双版的窄袖短衫,更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衫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还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齿,将牙齿用黑烟染成黑色,被傣族妇女认为是一种美,如同男女纹身一样 。在西双版纳外,随处可见黑齿的老年妇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见了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傣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 。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 。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 。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泼水节: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 。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 。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 。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 。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花街节: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 。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 。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 。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婚礼: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 。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 。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 。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 。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 。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 。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7,云南有多少个民族26个云南总共有26个民族,分别是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汉族和25个少数民族杂居 。其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白族共有160万人,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 。佤族共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沧源、西盟、孟连、澜沧、耿马县,镇康、双江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傣族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平、双江等30多个县区 。怒族现有人口2.7万人,云南有2.6万,主要聚居在泸水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菟峨,少数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 。贡山、福贡两县的怒族,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称“阿龙”和“阿怒”,在古代就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 。景颇族现有人口12万人,云南有11.8万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泸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 。阿昌族现有人口2.77万人,云南有2.76万人,90%分布在陇川县的户撒和梁河县九保、曩宋等阿昌族乡 。潞西、盈江、腾冲、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 。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 。傈僳族现有人口55.74万多,云南有55.71万人,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保山及四川省凉山州等地区 。布朗族共有人口8.2万多人,云南有8.1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以及西定和巴达等山区 。镇康、双江、临沧、景东、澜沧、墨江等县也有部分散居和杂居 。独龙族现有人口5800多人,云南省有5500多人,是云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北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河谷地带,一部分散居在怒江两岸福贡、维西县 。哈尼族共有125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24.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的哀牢山区 。德昂族现有人口1.54万多人,云南有1.53万人,主要聚居在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少数散居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县市 。基诺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是1979年识别后确定的 。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诺山(旧称攸乐山) 。其余分布在勐腊、勐海县的一些地方 。普米族现有人口2.96万人,云南有2.93万人,90%居住在滇西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各县 。少数分布于四川盐源、木里等地 。普米族多居住在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 。纳西族现有人口27.8万多人,云南有26.5万多人,主要聚居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以及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拉祜族现有人口41.1万多,其中云南有40.8万人,分布在澜沧、孟连、耿马、沧源、勐海、西盟等县,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勐海县西定、巴达和布朗山为主要聚居区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 。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藏族人口459.3万,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 。云南又主要聚居在迪庆州,少数散居于丽江、永胜、怒江等地 。全国回族有860万人,其中云南有52.2万多人,云南回族分布极广,除威信、绥江两县外,其余各县市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线的城镇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水族现有人口34.59万多人,云南有7000多人 。云南的水族,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识别出来的 。主要聚居在富源县的黄泥河、古敢一带,彝良县的大河、龙安等地也有分布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人,云南现有17.3万人,主要居住在河口、马关、金平、富宁、广南、麻栗坡、丘北、元阳、绿春、红河等县,勐腊、江城、景东等地也有少数分布 。苗族有739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 。云南的苗族有89.6万余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15%左右,散居在87个县市,其中多数居住在文山州、红河州和昭通地区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云南的壮族占全国壮族的7%左右,主要聚居在文山州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万余人,其中云南有1.3万人 。云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下级士兵后裔 。现主要聚居在通海县杞麓湖沿岸,部分居住在文山州的马关县,少部分散居在文山、红河、思茅等地州的一些地区 。布依族是西南人口较多的民族,云南的布依族主要聚居在曲靖市的罗平、富源和师宗 。他们喜择水而居,自成村寨 。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是他们的主要节日,尤其以三月三最为盛大 。香甜的五色花饭、轮转的大水车以及精致的刺绣,都已成为他们鲜明的民族标志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从金朝到清朝,这个世代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已逐步成为我国人口众多且尤为显赫的民族之一 。现在定居在云南的满族人家,是在元、明、清及二十世纪四个历史时期赴滇的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信奉萨满教 。8,各具特色的民居名称 我见过那院落宽敞,雄伟壮观的四合院,也见过那状如蘑菇,漂亮美观的哈尼族蘑菇房,还见过那端庄稳固,古朴粗犷的藏族碉房 。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陕北窑洞和羌族碉楼 。陕北窑洞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风把黄土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带到了陕北,造就了这片金黄而辽阔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淳朴的人们,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陕北窑洞 。这种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 。向阳,被靠山 。门朝开阔的地带,少有树木遮挡 。一个院的窑洞一般只修3个至5个 。最中间的为正窑,两边常放杂物或是小的房间,也可以贮存粮食 。走进窑洞的内部,内侧有灶台、锅等 。洞头垒着土炕 。土炕正中间的下有一个洞,用来生火,这样到了冬天也不会感觉到冷 。这种窑洞夏天也很凉快,真是冬暖夏凉! 羌族碉楼 羌族是四川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独具特色的民居就是----碉楼 。在羌语中,碉楼被称为“邓笼”,意为美丽、高贵的房子 羌族人有“依山而居,垒石为屋,高者十余丈”的习俗 。碉楼的高度在十米至三十米之间 。用于御敌、贮存粮食和柴草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平顶房,呈正方形 。多数为三层,每层高约三至四米 。有着强烈传统民俗文化 。总之,每个民族有他们各自的特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民居 。但我认为它们都是古朴而纯洁的美!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文原文 客家民居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途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它们大多为3至6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雄伟壮观 。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的地震撼动,风雨侵蜍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 。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 。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客家人那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傣家竹楼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 。远远望去,到处是一丛丛绿色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 。在竹林深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却看不到村寨、房舍,显然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傣族人民居住区地处亚热带,地温高,据说竹楼利于防止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 。村边都有防护林带 。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 。篱内种植各种花木果树 。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竹楼下有较大的空地作院子 。整个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一般作关牲口和堆柴禾用 。竹楼由二十至二十四根柱子支撑 。屋内横梁穿柱 。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 。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蔑,将楼房隔为两层 。屋 顶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大都改为用瓦顶 。如果你到傣家作客,走进竹篱,登上木梯,便来到屋外的走廊,进门,是一宽大堂屋,中间铺一大块竹席,这是全家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内的 。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很好,你在室内坐着,只觉清风徐徐,花果飘香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 。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 。中柱一般是八根 。选择中柱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 。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要去迎接,并泼水祝福 。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 。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 。这时候,全寨子的人都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 。同时还要请“赞哈”(歌手)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荟萃<3>2007-02-08 03:33 傣族民居——干栏式建筑 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三种 。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 。干栏式住房以竹术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蔑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径相通 。房顶用草排或挂瓦 。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水平 。地面建筑主要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为土墙平房,因受汉族影响,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 。土掌房,是居住在红河流域地区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南部地区 。土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墙承重土质平顶,形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因地势建成二、三层的土楼,层层垒进,呈阶梯形,有天井、楼层,一般居家拥有十数间房屋,平顶上可凉牺粮食或堆放农具 。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干热河谷地带的气候 。景谷傣族住土木结构平房,房顶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顶 。分中堂,左右两厢 。中堂置三角火塘,为煮饭、会客之处 。左厢房为长辈卧室,右厢房为子女卧室 。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 。白族建筑——“三房一照壁” 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水乎不同,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房屋形式 。高寒山区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 。坝区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 。其布局则采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两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宽敞,阳光充足 。多数人家还设有花坛,种植山茶、石榴、挂花、香橡等花木,花草芬劳四溢,环境优美舒适 。白族人民十分重视照壁、门楼的建筑 。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题写“万紫干红”、“旭日东异”或“福”、“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宇 。四周山墙也一样彩画着各种山水、花鸟、虫鱼图案,每个角落的装饰都很讲究,给人以生动活泼、均匀对称、和谐优美的感觉 。面富于独特风格的门楼,其建筑装横更倾注了白族人民的艺术智慧 。一般都是斗拱重叠,飞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砖、大理石等组合的立体图案,。其造型之优美,结构之严谨,可与内地殿阁婉美 。许多门扇是由钱空三层的花、鸟、虫、鱼、人物等以及浮雕图案所组成,显得玲现剔透、精巧优美 。有的门楼、隔扇不用一颗铁钉,仅以凿出卯眼相接,却十分坚固牢实 。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彝族民居一大特色——土掌房 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民居特色 村寨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座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 民居在我国西南地区,彝族分布范围较广 。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习俗彝族实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儿女婚后另建住房,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 。彝家院落宽敞,以供生产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白喜事时,可以广纳宾客 。居室内,正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上摆设着香炉及虎、狮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于接待客人;左侧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块石头支成,俗称“锅庄”,用以取暖御寒,热水烤茶,火塘周围是家人围坐议事的地方 。正房两侧房间为当家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放贵重物品 。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 。老人、小孩及客房设在侧厢房 。大门后做磨房,正房楼上是粮仓,楼下为畜厩 。彝族民间建筑 多建于斜坡上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 。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蒙古的蒙古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