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中三种感情你最欣赏哪种并进行分析

1 , 兰亭集序中三种感情你最欣赏哪种并进行分析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乐——痛——悲 乐是由于人多景美事雅 痛是经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衬托痛 悲是后之视今、今之视昔的感触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否定 。《兰亭集序》中体现作者的感情由“乐”转为“痛”的过程的句子是:及其所之既倦 , 情随事迁 , 感慨系之矣 。请采纳 。从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 , “所以游目骋怀 , 足以极视听之如 , 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 , 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 , 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 , 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 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 。第三自然段 , 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 , 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 , 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中三种感情你最欣赏哪种并进行分析


2 , 兰亭集序骈句赏析急急急 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齐彭殇为妄作: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 , 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 , 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 , 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 , 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 , 后人看待今人 , 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 , 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 。2 或取诸怀抱 ,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 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 , 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 , 生活狂放不羁 。他一方面对人生无常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情绪 , 另一方面又对士大夫们偏安一隅 , 及时行乐 , 不思进取的社会风气极为不满 。他的内心其实是充满了矛盾与痛苦的 。结合王羲之的家族影响和他的人生经历来看 , 他的一生更多的是积极进取 , 执着追求 , 更多的是创造价值 , 奉献社会 。否定庄子的生死齐观、人生虚无 , 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王羲之经世致用 , 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中三种感情你最欣赏哪种并进行分析


3 , 谁能帮忙赏析一下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包括写景抒情叙议结合这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 , 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 , 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 , 喜极而悲 , 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 , 再由激荡而平静 , 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 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 , 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 , 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 , 范围之广 , “群贤毕至 , 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 , 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 , 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 , 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 , “畅叙幽情”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这是反面衬托之笔 , 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 , “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 , 使“仰观”、“俯察” , “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 , 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 , 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 , 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 , 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 , 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 感慨人生短哲 , 盛事不常 , 紧承上文的“乐”字 , 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 , 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 , 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 , 一是“取诸怀抱 , 晤言一室之内” , 一是“因寄所托 , 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 , 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 , 都会“快然自足” , 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 , 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 , 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 , 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 , 写出乐而生忧 , 发出“修短随化 , 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 , 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 , 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 。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 , 从亲身感受谈起 , 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 , 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 , 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 。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 , “齐彭殇”论调的批判 , 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 。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 , 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 , 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 , 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 , 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 , 认为“莫寿于殇子 , 而彭祖为夭” 。作者能与时风为悖 。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 , 是难能可贵的 , 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 , 亦由今之视昔” 。基于这种认识 , 所以才“列叙时人 , 录其所述” , 留于后人去阅读 。尽管将来“事殊事异” , 但“所以兴怀 。其一致也” 。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 。最后一句 , 交代了写序的目的 , 引起后人的感怀 。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 , 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