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关口,中国十大名关( 三 )


嘉峪关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 。
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 。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 。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99999块砖包墙 。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 。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
【历史军事关口,中国十大名关】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 。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 。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
五、九塞之首——雁门关
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 。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 。东西两翼,山峦起伏 。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
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 。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 。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流传至今 。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 。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 。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 。着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 。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 。
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 。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 。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 。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 。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
《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 。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 。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地势更为险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