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镜头,谈徕卡的75mm镜头( 四 )


镜筒需要转动和互相套合,所以间隙是必须要存在的 。而德国的机械加工优势在这方面确实是厉害一些,可以让镜筒获得最小的套合公差 。能加工出来也是服了 。为什么世界上只有日本掌握相机的生产技术?这个问题被网友讨论了无数遍 。我比较认同这样一个观点 。照相机技术不是有多高级,而是别人没有办法控制成本 。让卖的这么便宜的照相机还依旧能够赚钱 。
当年德国人也制造了徕卡SL这样的相机,可是结果是卖一个亏一个,而它的零售价是3000多美元一个机身,还依然亏本 。显然成本控制是失败的 。所以德国几乎从这个领域退出了 。当年中国也制造出红旗20,东风这样的高技术相机,可是你得有维修团队跟着服务 。我们同学当年购买了很多松江海鸥获得美能达授权生产的DF300 。
结构,几乎每一台都要坏,而且是几个星期坏一次 。显然,品控实在太糟糕了 。而日本相机,镜头,确实很少有自己坏的 。日本相机厂,很好的把握了几个要素的平衡 。老百姓需要多清晰的照片,老百姓能接收的零售价,高可靠性,足够的利润 。日本厂商很明白老百姓不需要军用照片那样的分辨率,那样的高清晰度 。所以,牺牲了对焦系统的性能,搞出了对焦精度不如旁轴联动测距相机的单反机;日本厂商很明白老百姓只能接收几百美元一台的零售价,所以必须用低成本的材料和加工技术;日本厂商很明白老百姓不希望相机整天需要考虑如何送修,这点可以靠日本人特有的管理方式加以解决,也可以从设计角度着手解决;赚钱,做足了上面3点,几乎是肯定的结局 。
因此,从您购买日本照相机和镜头的那天起,您就不可能购买到一件十分高精尖的产品,相反,您购买的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靠谱,平衡的产品,没有最高的品质,但是有足够的品质,能满足您眼面前的需求 。日本的镜头为什么那么轻?比如我用的松下100-400mm 。因为镜筒是聚碳酸酯的 。也算是一种很优秀的现代材料 。但是这是一次成型的,没有办法再给你加工到多小的套合公差,也没有那么好的性能对付温度的上升 。
但是人家也给我考虑到了,我不可能在45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下拍照 。37度气温,我就得钻进空调房间了 。变形小,完全是依靠镜头本身很轻,所以即使变焦时镜筒伸出一倍的距离,变形也还可以接受 。我一直很喜欢这支松下镜头,趁新的时候多用用吧!无需考虑N年后的状况 。所以,日本镜头,凡是购买较早期款式二手货的朋友们,这大头也是做的够冤枉的,可惜自己都还不知道 。
当然,自动对焦,本身就不可能给您提供绝对的清晰度,那种清晰度是相对的 。所以,我欣然接受日本厂商的做法,当然,不能按照徕卡的价格卖给我 。日本镜头的机械加工不行吗?当然不是!聚碳酸酯用在低端和对重量轻量化有要求的产品的,高端镜头不各个是金属镜筒吗?金属的薄壁结构一直是很难加工的,何况还要再上面开出变焦用的凸轮槽,还是不规则的 。
但在这些日本镜头上还是体现的很完美的 。我想说的是:高精度和您想获得的方便程度始终是一对矛盾 。想获得70-200mm的变焦范围,又想获得F2.8的恒定光圈,还要自动对焦,还要防抖,还要金属镜筒,还要高成像效果,得到的结果必然是一个很大很重的镜头,而且机械结构上不怎么太完美,至少在重力面前是那么无可奈何 。
【徕卡镜头,谈徕卡的75mm镜头】结果是70-200mm F2.8这种镜头出了一代又一代,在结构上不得不不断进行改进 。这类镜头建议大家使劲用,趁着新的时候 。光学结构设计的再好也没有用,得有好的机械结构去支持它 。从结构上讲,定焦镜头确确实实要比变焦镜头优秀很多,金属的手动对焦的定焦镜头又比自动对焦定焦镜头优秀很多,而那些高级的结构简单的定焦镜头,比如徕卡的M50mm F2.5又比那些复杂的镜头优秀很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