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情结 心理学常见36种情结

【约拿情结 心理学常见36种情结】

约拿情结 心理学常见36种情结


约拿情结(心理学常见36种情结)
“约拿情节”是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名词起源于《圣经》,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首次在《人性能达的境界》中提出,本书是马斯洛探索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著作 。
“约拿”在基督教中是鸽子的概念,鸽子的工作是传播信息,也就是我们理解的传教士、信使 。但在圣经中约拿是约公元前790-749年的一位先知,他与其他同时代的先知,奉神的差遣向异国的人民传讲悔改的信息 。
约拿是一位虔诚的犹太先知,内心是一直渴望得到神重用的,有一天神终于派给他一项重要的使命,但约拿却开始东躲西藏,经过反复的迟疑,约拿终于悔改完成了这项使命,使命完成后约拿还是把自己隐藏了起来,不让人们纪念他,将众人的目光引向了神 。
约拿情结:“人不仅害怕失败,还害怕成功 。”
约拿情结被引用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是一种在机遇面前隐藏自己、逃避开发自己潜能的情绪状态,你是否也会像约拿一样,在快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时,却想要逃走了?
从自我实现的角度看,约拿情结是一种阻碍实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的心理障碍因素 。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约拿情结? 人类的心理是复杂而奇怪的,约拿情结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
要从心理学家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研究起源说起:
“自我实现研究的发端,我对自我实现的调查不是作为研究工作设计的,也不是作为研究工作开始的 。”——马斯洛
马斯洛的调查初衷,是源于试图了解他所敬爱的两位老师,他对两位老师不满足于简单的崇拜,而是试图理解为什么这两个人这么优秀、这么与众不同,两位老师是本尼迪克特(Ruth Bendict)和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 。
马斯洛对两位老师分别做了杂记,开始思考有关他们的事情,并在日记中记录下来,通过笔记马斯洛发现了一件奇妙的事情,当他归纳两位老师的特点时,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征,这时马斯洛意识到,他在研究的是某个类型,而不仅仅是两个个体 。于是马斯洛按照这个范例再去观察其他人,发现确实能够在他人身上再次发现 。
马斯洛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接着再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做出研究,包括存在价值、超越性需要和超越性病态、引向自我实现的行为、去圣化(desacralizing)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验证 。
马斯洛的研究人群广泛,从青年到老年人都是他的研究对象 。
马斯洛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人在接近自我实现时,在快要实现自己热诚的追求、所向往的目标时,会开启自我防卫的心理,拒绝成长,拒绝承担更大的责任突破自己,当出现这一心理因素时,这些人的内心时刻进行着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是离开还是充分证明自己?”
在前进的路上这一心理因素往往是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 。
在实现自己的道路上,每个人的心理因素会有所不同,心理因素对你的影响与接受的教育、成长的家庭息息相关,在中国教育中,我们有一句俗话叫“枪打出头鸟” 。
在学校中老师向学生传输的思想也是犯错误是要接受惩罚的,这样很多人在孩童时期就埋下了约拿情结的种子,他们在面对自己闪闪发光的梦想时,在快要接近目标时,也会开始躲避起来,尽管那是自己渴望已久的东西 。
成长的家庭,随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越来越普及,这两年大家可以经常看见的一个词“原生家庭”,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很多心理现象其实在我们是孩童时便已经由我们成长的家庭在我们心中埋下了萌芽的种子,如果是严厉传统的家庭相比放养式自由教育的家庭,前者成长的孩子会在以后更容易拥有约拿情结,在追逐目标的路上造成困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