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近取譬 能近取譬的譬是什么意思】
能近取譬(能近取譬的譬是什么意思)
相较于学问知识,德行修养于人更为切近 。《论语》不是一整套思想体系或伦理教条,多半是师生共同讨论、体验天道人事的真实记录,其思想义理,都扣紧人事 。梁启超誉之为“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表现孔子人格惟一之良书” 。故读《论语》,应抓住其“能近取譬,吃紧为人”之精髓,紧扣做人之义理 。
自省:远怨、祛忧
内省养德,是儒家为人处世根本态度,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孔子在不同场合多次谈自省:“见不贤而自省也 。”(《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面对子贡讥评别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宪问》)他告诫子贡,不要将嘴巴放别人身上,而要把眼睛放自己身上 。其实《论语》中孔子方人之言很多,此为自贬以启子贡 。背后说人长短,一般不过以己之长量人之短,由此生出些许优越感,徒显浅薄 。
《子罕》篇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常反思、严防四种毛病:毫无根据地凭空猜想,武断绝对,执滞不化,唯我独是 。或解为孔子笃实严谨的治学观:为求史事之真确,勘验征实,俱无私意掺杂其间 。南怀瑾解为一种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不预期必然结果,不固执己见 。愚以为孔子治学修身、待人接物均禁此四病,也体现其“无可无不可”之中庸哲学 。人际中百分之九十八的矛盾是因为缺乏沟通,矛盾双方往往在各自臆测、独是中“互怼” 。若能以此“四绝”为警策,于己可清污解怨,入自在之境;于人事自易达于和解 。
自省精神与幸福密切相关 。通过自省,一能“远怨” 。怨天尤人只会将内心引向偏狭、褊急,反求诸己则为郁结寻求疏解之道 。二能“祛忧”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常人扰扰,多忧惧于杂 。孔子提倡内省而坦荡,通过自省改过、宽恕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让自己胸怀更开阔、圆融 。俗话说“德福一致”,多一分宽容之德,就能增一份内心平和 。自省是现代人安顿纷杂内心、清除忧惧魅影的良方 。
友善:去执、化戾
戾气原是中医名词,“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后指凶暴情绪,是人们心中“无明业火” 。
孔子主张“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即强调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 。人人都想表达自己,人人都有压力和负面情绪,但要将心比心:不想被人抑制,就不能拘执己利而抑制别人;不想受别人戾气,就不能将别人当你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是宽容、尊重、友善 。有时“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因为你想要的别人未必想要,否则也是强人所难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宪问》)孔子主张当说要说,不可隐瞒,故弄玄虚;不当说要闭嘴,不可急躁、聒噪,或不注意对象、场合,否则有“失人”“失言”之病 。人际交往中,审时度势,谈吐得宜,不折磨人的耳朵,这也是待人友善、尊重的态度 。
拘执、戾气都是负能量,忌堵宜疏 。常言道,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不妨以经典稀释戾气,软化拘执 。修炼“恕”道,时存助人之心,自己的拘执、戾气往往在这友善气氛中无声消逝 。
节欲:乐道、克己
怨气、戾气,其实根源于人的欲望 。常人苦于名利,子曰:“放于利而行,则多怨 。”(《里仁》)凡事据个人利益而行,会招致很多怨恨;一旦己利得不到满足,自己又生怨戾,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在纷纭复杂、矛盾交错的人世安然而行,《论语》中节欲观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
推荐阅读
- 刚养的猫晚上一直叫怎么办
- 怎么判断猫没有绦虫了?判断猫没有绦虫的方法
- 普通话是如何诞生的 普通话的由来
- 保存到手机里的文件在哪里找
- 运气不好的人 运气不好
- 今天是10月30日 10月30日
- 房子的风水怎么看 房子风水怎么看
- 隐藏不联系的QQ好友,眼不见为净
- 没收到 iOS 12的推送,是这三种原因
- 生命主宰什么意思,你的本质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