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尽火传 薪尽火传和薪火相传


薪尽火传 薪尽火传和薪火相传


薪尽火传(薪尽火传和薪火相传)
汤用彤(右)在燕南园寓所为助手讲书 资料图片
《汤用彤学记》 汤一介 赵建永编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汤一介学记》 雷原 赵建永主编 新华出版社
汤一介先生系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哲嗣,幼承家学,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之家训,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与转化 。他提出并解答了中国哲学范畴体系、内在与外在超越(德法合治)等系列重大问题;创办中国文化书院,推动“文化热”;晚年主持传世巨典《儒藏》工程,为文化建设鞠躬尽瘁 。
首部纪念文化大师汤先生的文集《汤一介学记》,近日由新华出版社推出 。此书承袭《汤用彤学记》之体例,唯往昔由我协同先生编定,如今则由我与“汤用彤书院”雷原院长为先生而编 。先生恩泽犹在,而斯人已去,抚今追昔,感慨系之,遂追溯编撰两部“学记”的难忘岁月,以再温侍学汤门18载所沐浴的大师遗风 。
协助汤先生编《汤用彤学记》
书名“学记”源出《礼记》之《学记》篇 。该篇系统阐明教育的定位、原则和方法,及师生关系,是最早专论师道的著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三联书店沿用此名出版“学记”丛书后,这类系列层出不穷,形成了纪念前辈大师的著名学术品牌 。
先生对各种“学记”非常爱读,领衔主编了《汤用彤学记》,并撰序认为:为前辈大师编《学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纪念 。同侪和弟子以切身体会来表述前贤治学和生活的情景,不仅会使我们对其学术精神感同身受,还能更深刻了解时代变迁之迹 。因此他说:“这种用‘学记’的方式,表述老一代学者的各个方面,也许更亲切一些 。”
《汤用彤学记》是十年前应三联书店原总编孙晓琳之邀而开始编辑的 。先生鉴于我研究汤学多年,对相关文献较熟,故约我合编 。我们从历年名家名作中精选深切体现汤用彤学行的文章36篇而成书 。先生在序中评论:此书“虽非专著,但所选各篇颇具学术水准,其主要部分是收录他的学生对他的为人为学的回忆,大都是亲自受教于他,也有少数并未与他见过面,但都在北大读过书,而对他有所间接的实际了解” 。
起初,《汤用彤学记》题签拟由任继愈先生来写,惜未及联系,任先生就过世了,于是改请欧阳中石先生 。2010年,先生夫妇专程看望欧阳夫妇,赠送新作,叙旧长谈 。欧阳先生欣然同意题字,不久即写下精美的“汤用彤学记 中石拜题”书法条幅,并加盖印章 。此际,因我在外地,先生夫妇正赶赴美国,临行前请魏常海教授把题签转交给我 。9月底,我返回北大取得原件,马上送出版社付印 。
先生逝后,我看到他研究室里依旧端正摆放的《汤用彤学记》诸书,浮想起先生父子一脉相承的仁者情怀和大师风范 。当年汤用彤与助手任继愈合作撰著时,将助手列名己前,而先生亦颇具其父遗风 。在《汤用彤学记》出版前,先生郑重提出署名我和他共同主编,并把我列在前面 。我固辞不受,先生则说“这对你以后有用”,而坚持己见,甘当人梯 。幸好,经出版社斟酌,最终还是决定把我置名先生之后 。先生提携后进之心无时不在,每每思之,感念无已!
《汤一介学记》的编译
《礼记·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此正先生之谓也 。因此,我们秉承先生遗志,并遵照他当年编定《汤用彤学记》的思路,经乐黛云师母审定,编成《汤一介学记》 。
先生去年9月9日仙逝,次日,他筹备已久的“纪念汤用彤先生逝世50周年学术研讨会”,由雷原主持如期举办 。会上,大家深情追思先生父子,决定尽快编出《汤一介学记》,以弘其道 。随即,我们通过新媒体、信函、报纸等渠道约稿 。最初拟10月底截稿,因来稿整理、翻译、编校难度颇大而延至年底 。今年初,我们先把二校稿赶制成样书,在先生诞辰纪念前夕的葬礼上,赠给与会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