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 无用 无用品牌官网( 六 )


你提到无用是中式裁剪、中式设计,那这个 “中式” 是怎样在你这落地的?
马可:一开始做无用就是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所以我肯定会回到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它的起源和历史,包括对中国历代服装的研究,需要回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上嘛,中国历代各个服装都会与西式服装有相似之处,从古代宽袍大袖的东西,从这个中国近代史开始流行西方的时尚涌入,最早其实从上海那边,上海被称为东方小巴黎嘛,那时候西方的一些东西已经开始进入了,其实旗袍就是混合的产物嘛,但对我来讲,我要看的更多是中国本土的东西,而不是融合了西方受西方影响的产物的东西 。我会看很多历史资料,了解一些衣服的传承,这中间肯定会有很多自己的感受,把它转化到我在“无用”设计上的应用 。
举个例子,就好比大家现在穿的衣服都是有肩缝线的,而中式衣服肩与袖是连着,没有缝线的 。其实中国的衣服都是直角形的,这样人在其中就处在最自由的状态,手臂可以做360 度的运动——你打太极拳、练武术,穿的衣服必然是中式结构的,不可能穿西装打太极 。这种让身体最舒展的服装结构,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文化讲究的就是那种松动和自由 。
再比如说我们展览送给大家的礼物——为什么好几百观众,每个人领到的鞋都不一样呢?给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因为它不是复制的,每双鞋的制作人都是不一样的,一双鞋底就代表一个女性,那是千千万万的女性、千千万万的母亲,所以说它就是艺术品,光是这个鞋底就已经看上去让你感慨万千了 。
有人在“不忘来时路——中国百年鞋履展”上,震惊于小小的三寸金莲下隐藏的悲痛 。
谈谈你眼中的艺术,对人精神性的探索?
马可:我觉得很奇怪的是,我没想做艺术家,然后我做出来的事确实被别人说很艺术 。从“例外”出来后我曾很慎重地思考过一段时间:到底是做一个职业艺术家还是做品牌?做这个决定我是很慎重的,因为它决定我的后半生到底要做什么 。
做品牌的道路很艰辛,我早就知道了,品牌从无到有,中间要经历多少坎坷和困难,才能把它做强做大!而艺术在我心中是一个特别神圣的词,所谓艺术是人类最后的救赎 。救赎就是说人类不断地陷入各种欲望挣扎,每天在做着很多违心的事,都说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牵引 。我觉得艺术是让人心灵净化的事物,做艺术不是为了追求功利,艺术品不是产品也不是商品,至少在我看来真正的艺术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不能有任何的功利心,就想着“我能卖多少钱,我画这画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卖掉”,如果他这样画画,他就是一个商人,而不是一个艺术家 。
但是后来,在2005、2006两年里我跑了世界各地很多画廊,参观了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等几大艺术展会 。看了很多当代艺术作品,结果下来让我感觉很失望 。我发现这个当代艺术并不是我的选择,很是虚无缥缈,“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特别严重 。当然我在观赏过程中也看到了为数不多的、优秀的当代艺术,不能否定全部 。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你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你也不知道艺术家的态度是什么,主张是什么,只是追求一个视觉上的东西 。这个视觉背后没有精神在支撑,所以它感动不了我,也给我带来不了太多启发,但它一样要付出大量的金钱 。其实艺术是很奢侈的,纽约租金多贵呀,那么大一个展厅,放着那么简简单单几个作品,展出几个月,没有很高的成本吗?
作品的体量也越做越大,甚至会把中国的祠堂搬过去 。总之我发现纯艺术也不是我的方向,因为我想做的是很实实在在的,我想做那种真正能帮助到人生活的,能解决人的问题的东西 。很简单:天气冷了,我穿上一件无用的大衣,挺暖和的,这就叫解决问题,没被冻感冒,我喜欢这样,让我觉得特别踏实 。如果我有一笔做这样庞然大物的钱,我为什么不拿去救助那些贫困山区的农民,让他们能穿上棉衣,能吃饱肚子,我觉得这个现实意义更大,后来考虑了大半年时间,我决定还是做一个社会企业品牌,因为我觉得品牌是特别实在的工作,我们从事很多具体的工作可以直接让手工艺人受益,可以直接让我们的购买者受益,所以就放弃了做职业艺术家的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