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出现自残行为是几度抑郁( 二 )


自残行为是攻击欲望的表达 。自残个体大都有攻击行为,孤独,绝望和愤怒等不良情绪,严重沮丧和恶劣心情 。青少年自残前通常都感觉很糟糕,通过对自己的伤害来表达这些情绪,从而获得一种解脱 。是个体情绪调节失败的不适应性反应 。
自残有助于控制青少年的攻击性,在没有其他可利用的交流方式来表达攻击性,缺乏延迟满足和延缓敌对欲望的能力时,自残作为最后一个手段来避免对他人的攻击性 。
有研究中利用罗夏墨迹测验,发现自残组的攻击倾向明显高于控制组 。自残者把攻击倾向压抑下来,以自残的方式表达出来 。
1-2 研究认为心理症状和与这些症状相关的认知模式都是自残的显著原因 。自残行为经常与抑郁症同时诊断 。自残行为的情绪调节功能显示不仅负面的感觉,而且不适应的认知也会导致自残的持续和发展 。

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出现自残行为是几度抑郁


长期研究发现,消极的认知归因模式可以区分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和没有的青少年,所以显示了消极归因模式在改变和维持自残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消极的归因模式指对于负面事件总是倾向于悲观的归因解读,随之推导出消极的后果和自我暗示 。
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出现自残行为是几度抑郁


如果青少年在面对压力孤立无援,自我努力又失败时,自残行为是个体对挫折和压力的一种无力应对 。自残者倾向于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是被忽视的群体 。
2)人际因素 。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Nock 认为,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在自残行为的发生和重复中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些青少年个人因素,比如情绪调节和心理压力,被认为是受人际相关因素影响的,比如养育方式,依恋关系和同龄人影响 。
父母的养育行为在青少年自残的触发和持续方面都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比如,对身体的警觉和调节规范,无效的情感,压力生活事件,如虐待和自残的触发有关;而控制父母行为则与自残行为持续有关 。
父母养育方式指可观察到的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方式 。根据早期研究,养育方式可以从两个连续维度来考量,一个是支持维度,这个维度指父母对孩子温和,接纳,和理解;另一个维度是控制维度,指父母希望可以影响孩子行为 。
养育行为的两个维度的组合就构成了父母的四种养育模式,纵容型(低控制,高支持),专制型(高控制,低支持),权威型(高控制,高支持),和忽略型(低控制,低支持) 。
一些研究发现,高支持和低控制与青少年更高的社会心理适应性相关,比如,更有能力,自律,学业成绩优秀,这类青少年很少出现自残相关的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 。
自残行为与感受到的父母控制成正相关,而与感受到的支持负相关 。而专制型的养育模式,是自残行为,抑郁,自杀倾向以及实施自杀的一个显著风险因素 。
另外差的同龄人际关系,以及过度追求安全感,认同感,也是导致自残发生的原因之一 。
自残是青少年对自己的拒绝和惩罚 。有不良的成长经历或创伤体验 。如果家庭出现问题,青少年在家庭中长期得不到必要的情感联系,被忽视,他们就感到自己是被忽视的,是不必要的,不受欢迎的 。长期以往,青少年就对自己感到不可接受 。会让青少年对自己的个人身份感到矛盾,自残就是发泄对自己的拒绝,以及惩罚 。自残一方面舒缓压抑在内心的强烈罪恶感,另一方面通过惩罚表达自责 。
【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出现自残行为是几度抑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