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戏曲“奇葩”-山西北路梆子( 二 )


【山西戏曲“奇葩”-山西北路梆子】“七七事变”到新中国成立12年间 , 北路梆子幸赖晋绥根据地的绥蒙军区人民剧社、二中剧社、长城剧社等延续 , 才未失传 。人民剧社的“二梅兰”(雷艳云)、“七岁红”(马素琴)、“海棠花”(王秀英)等名演员 , 辗转绥蒙、晋绥地区演出 , 为保留北路梆子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 省内却没有专业剧团 。
1954年举行全省第一次戏曲观摩会演前 , 党和人民政府派员敦请脱离舞台生活18年的名艺人贾桂林和高玉贵、董福、安秉琪等又临时组班参加演出 , 引起轰动 。省委决定恢复这一剧种 , 1955年2月16日成立忻县专区北路梆子剧团 , 这个中断了10余年的剧种从此复活 。该团经过一年的努力 , 发掘、整理了传统剧170个 , 也移植排演了一些优秀外来剧目 , 巡回演出在晋北各县与太原、榆次等地 。
1956年赴京汇报演出 , 获得首都戏剧界与观众好评 。1959年春随山西人民赴福建前线慰问团演出 , 路经杭州、上海等地公演 , 均获观众赞扬 。不久 , 山西大同市、内蒙古包头市、丰镇县、山西宁武县、五台县及雁北地区陆续建立北路梆子剧团 , 并在忻州、雁北创办两所戏曲学校培养后继人才 。经几次发掘 , 抄录传统剧目400余个 , 故删除 。搜集整理《北路梆子音乐》两套 , 以办戏校和随院团培育两种形式培养演员、演奏员300多人 , 使北路梆子焕发青春 , 重展雄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