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间艺术的瑰宝:贵州花灯剧

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 , 虽然看似地理条件不佳 , 但是依靠那不多的平地与水源孕育了自己的地方戏剧——黔剧、花灯剧、侗剧、布依戏等 , 其中花灯剧更是声名在外 , 让外出的游子只要听到熟悉的戏剧 , 就能想到那亲爱的家 。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贵州文化花灯剧吧!
1、简介
贵州花灯剧在贵州省汉族地区和一些民族杂居地区流传的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戏曲剧种 。贵州民间花灯歌舞 , 历史久远 , 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 , 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 , 每于上元节 , 扎各式纸灯 , 由儿童作时新妆 , 踏歌和乐 , 谓之“闹元宵” , 或男妆唐二 , 女妆懒大嫂 , 手持巾、扇 , 双双起舞 , 称为“跳花灯” 。1915年《瓮安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 , 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 。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
贵州花灯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 也是贵州省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地方剧种 。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 , 以演民间小戏为主 , 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 , 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 。
2、发展
贵州民间花灯歌舞 , 历史久远 , 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 , 风行于明代、清代 , 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 。
最初是“二人转” , 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 , 连歌带舞 , 十分动人 。
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 , 或一男二女 , 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 。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 。
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 , 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 , 每于上元节 , 扎各式纸灯 , 由儿童作时新妆 , 踏歌和乐 , 谓之“闹元宵” , 或男妆唐二 , 女妆懒大嫂 , 手持巾、扇 , 双双起舞 , 称为“跳花灯” 。1915年《瓮安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 , 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 。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
清光绪18年 , 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还乡 , 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正规的舞台 , 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 。高台戏由此而得名 。
到清朝末年 , 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 , 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 , 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
3、演身段
大都取材于花灯舞蹈的动作 , 演出时手执折扇和手帕 , 灵活运用各种步法、手式 , 以及耍扇、耍帕的技法 , 形成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 。其表演以“扭”为特点 , 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 。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 , 快、慢三步 , 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