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全新散文集 余秋雨短篇散文


余秋雨全新散文集 余秋雨短篇散文


近日 , 余秋雨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上市 。该书是余秋雨继二十多年前出版《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文化大散文”之后 , 一部全新的散文作品集 , 也是他的首部短篇散文集 。在新书中 , 余秋雨将自己的阅历、感想、智慧浓缩在一篇篇笔调轻松又有分量的小篇幅散文里 。
全书分上下两部分 , 上部分“万里入心” , 有感、有悟 , 再谈废墟 , 不仅是苦旅足迹遍布四海的余秋雨在空间上的抓取和思索 , 更是一位年逾七旬的长者在回望人生旅途时的感悟与警醒 。下部“文史寻魂”则是余秋雨的一个大胆实验 。他在用一篇篇“支点很小”的短文撬起半部文学史 。
余秋雨“封笔”之后为何再出新书?
时年七十一岁的余秋雨在2017年出版的《泥步修行》 , 被媒体宣称为“封笔之作” , 时隔两年 , 他为何又推出全新作品 , 而且是人生中首部短篇散文集?在《雨夜短文》中 , 余秋雨有这样的回答:“时至今日 , 生活节奏加快 , 一般读者没有时间沉浸在长篇大论中了 。偶尔能过目一读的 , 主要是短篇 。某些读者喜欢用文学来点缀生活 , 动用的主要也是短篇 。纽约联合国总部原中文组负责人何勇先生告诉我 , 当地有一家中国人开的餐厅举办过一次‘余秋雨诗文朗诵会’ , 他去听了 , 发现大多是冒我名字的‘伪本’ 。这样的‘伪本’ , 在国内网站上更是层出不穷 。这显然损害了我的文学声誉 , 但我在生气之余发现了一个技术性秘密 , 那就是所有的‘伪本’都很简短 。这也就是说 , 当代读者更愿意接受一个‘简短版余秋雨’ , 伪造者们满足了这种心理 , 因此屡试不爽 , 形成气候 。
“眼前这本书 , 把我写的很多独立短文收集在一起了 , 可供当代读者在繁忙的间隙里随意选读 。但是 , 我毕竟是我 , 从小就排斥‘文青’式的抒情、‘鸡汤’式的教言 , 更厌烦故弄玄虚的艰涩、套话连篇的谄媚 。我把每篇短文都当作一个文化大课题来完成 , 虽然笔调轻松 , 却包含着沉重的分量 。我想 , 既然当代人只能利用短促的片断机会读一些短文 , 那我们更不能把这珍贵的机会糟践了 。” 。
新书怒怼新闻暴力
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大散文著称 , 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几乎无人不晓 ,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散文作品也广为流传 ,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写作可谓说是开创了一个散文创作的新高度 。
人红是非多 , 随着阅读审美与言论自由的发展 , 红极一时的“历史大散文”模式陆续遭遇到很多诟病 , 余秋雨本人遭到了很多言论攻击 , 尤其自媒体的崛起 , 在流量的诱惑下 , 对余秋雨的谩骂与质疑肩背相望 。余秋雨一直以文人儒雅的方式 , 通过写作回应 。在《雨夜短文》中 , 余秋雨用流行的思维方式狠狠的“放纵”了自己 , 直接怒怼自己遭受的新闻暴力 , 直言有些无良媒体为“棍棒” , 是为“斗争”而生的“蟋蟀” 。
在《棍棒》一章中 , 余秋雨写道:“文化传媒间的很多‘棍棒’ , 都以为自己还能回去 。回到山 , 回到林 , 回到泥 , 回到地 , 回到文 , 回到学 , 回到诗 , 回到艺 。回到他们天真无邪的学生时代 , 回到大学里如梦如幻的专业追求 , 回到曾经一再告诫他们永不作恶的慈母身边 。但是 , 很抱歉 , 他们已经完全没有这种希望 。为此我要劝告这些年轻人:还是下决心加入森林吧 , 不要受不住诱惑 , 早早地做了棍棒 。如果已经做了棍棒 , 那还不如滚入火塘 , 成为燃料 , 也给这严寒的小屋添一分暖 , 添一分光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