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危机 餐桌上的故事( 二 )


于是,养殖企业就开始把原本高营养的鳀鱼鱼粉换成了廉价的大豆 。虽然饲料成本降低了,可肉鸡成长速度明显放缓了,下的软壳蛋也不受欢迎 。
这时候有人研究发现,把抗生素用于饲料中,能起到增重的效果 。这一发现简直是天雷勾动地火,一拍即合 。
自此以后,从20世纪40年代到2013年,整整七十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养殖企业在不清楚作用原理,也不清楚有什么潜在危害的情况下,把抗生素当作动物促生长剂,加入了动物饲料中 。

餐桌上的危机 餐桌上的故事


养殖场把抗生素当作动物促生长剂加入到饲料中
后来,相关专家终于意识到了耐药性这个巨大危害,多次叫停动物促生长剂 。而养殖企业又巧立名目,以疾病预防剂的名义,绕过监管,开具了20倍于动物促生长剂剂量的抗生素用于预防禽畜疾病 。而这一举措不仅助长了耐药菌的滋长,更是给那些养殖户提供了一个懈怠的机会——即使畜棚拥挤、粪便堆积、害虫丛生也没事,反正抗生素可以预防疾病 。危机就在这样麻痹大意中悄然而至了 。
更有甚者,把抗生素的药效用到了极致,直接把肉品浸泡在抗生素稀溶液中,当成食品保鲜剂来用 。著名的有:氰胺公司的“不朽”技术,还有辉瑞公司的“生物稳定”技术 。声称用了这类保鲜技术,鸡肉运送到200英里以外无须冷冻,只需冷藏也不会变质 。
餐桌上的危机 餐桌上的故事


从促生长剂、疾病预防剂再到食品防腐剂
可凡事有利必有弊,肉品表面的抗生素薄膜确实起到了保鲜防腐的作用,经过高温加热后也不会对人体完成伤害 。但在加工和烹调过程中相关人员可能会携带抗生素,潜移默化地就助长耐药菌的嚣张气焰 。
果不其然,这几十年间,在美国爆发了大大小小数十余次食源性流行性疾病,使得相关组织不得不引起重视并介入调查 。经过大量的调查取证,找到了完全闭合的证据链呈交上诉后,2013年美国政府才对农用抗生素下达了联邦政府控制令 。而那时,人类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被困在耐药菌的阴影中久久不去 。
二是耐药菌基因结构独特,并在不断进化 。
那么,细菌是如何产生耐药性的呢?细菌改变其细胞壁的结构,使药物分子无法附着,或者形成一个个小泵,把进入细胞壁中的药物迸射出去 。
餐桌上的危机 餐桌上的故事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不断进化
更要命的是,耐药性基因位于细胞质粒中,不仅能通过细胞分裂遗传,而且可以直接从一个细菌的细胞里跳到另一个细菌上 。只要有足够的繁殖空间,具有耐药性基因的细菌可以大量繁殖,并且把耐药性基因传播给其他细菌 。
三是耐药菌能“出圈儿”了 。
动物身上的耐药菌是如何影响人类的呢?原本医学界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把抗生素分为农用和人类医疗两块,就可以杜绝药效降低的可能发生 。可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这样 。给禽畜使用的药物结构和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大致相同,一旦在动物身上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同样的,用在人类身上的药效也会大打折扣 。
餐桌上的危机 餐桌上的故事


动物身上的耐药菌会逃离养殖场来到人类身上
耐药菌从养殖场的禽畜逃离有很多路径,包括但不限于:细菌感染伴随着脓肿藏在肉品里,在屠宰场加工过程中散播开来,污染了清洗禽畜的冰浴池,最终侵入了工人手上身上的伤口;养殖场工人或附近住户用禽畜粪便浇灌田地,农作物并未完全吸收,经过暴雨冲洗,一部分流入地下,一部分随着溪流进入江海湖泊;还有可能,养殖场扬起的烟尘随风飘散过程中把耐药菌带到了其他地方;更可怕的,是在养殖场生活和工作的人们不知不觉中充当了无形的耐药菌的交通工具,把它们带到了各个地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