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与追求是什么 中国水墨画( 四 )


(五代)荆浩?匡庐图
荆浩的《匡庐图》描写庐山一带景色 , 气势宏大 , 结构严谨 , 高远法与平远法并用 。以线勾轮廓 , 再以短条子皴其质感 , 最后是以水墨渲染 。
董源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 , 草木丰茂 , 秀润多姿 , 被人们形容为“平淡天真” 。惯用细长圆润的“披麻皴” 。前人称他“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 。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夏景山口待渡图》描写江南的山峦丘陵、风雨明晦中的平远景色 , 用短条子和墨点的组合描绘景物 , 形成水墨淡色的一体 。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描绘草丰木茂 , 杂树掩映 , 山麓则有人家张灯于树的节日之气 。此画人物近于工笔重着色法 , 山水为小青绿 , 用披麻皴 , 自成一家面貌 。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这两幅出于同一画家手下的作品 , 虽然都是全景式的构图 , 但山于细腻的皴法不同 , 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正是在这样的墨法变化中 , 催生着国画的“写意”传统 。
中国画的写意传统在“文人画”中发展到极致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有名称 ,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 , 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绘画 , 主要表现画家对人生、对自然的体悟 。
文人画以个人情绪为主导 , 更使墨法淋漓地向“写意”传统深入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 , 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人在画坛崛起 , 文人画创作进入高峰 。它追龙宿郊民图求的是“萧散简淡”的诗境 , 即所谓“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的相互作用 , 主张即兴创作 , 不拘泥于物象的外形 , 要求达到“得意忘形”、随心所欲地表达个体的境界 。
苏轼的《古木怪石图卷》 , 泼墨而成 , 不求形似 , 只抒写意韵 , 是“文人画”的代表之一 。
文人画在南宋时期除了在理论上进一步展开讨论以外 , 在实践中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 。米友仁的“云山墨戏” , 扬补之的墨梅 , 赵孟坚的水仙兰花都为世所重 。被称为“四君子”时至今日仍被画家看重的梅、兰、竹、菊 , 在南宋时已基本成为文人画的固定题材 。
西洋画重在写实 , 力求逼真的形象 , 而中国画更注重通过诸形式因素如笔墨、色彩、点线面等表达作者的情感 。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与追求是什么 中国水墨画】(今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