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选择烹调用油 选厨房用油 应依低温中温高温等不同烹调方式来预备( 二 )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烹调习惯、油品情况和其他国家有一定差异,总体上中式烹 调比西式烹调方式更多样化,欧美国家以煎、炸为主,中式方法包括炒、蒸、炖、 溜、汆、炸等多种方式,比如急炒、清蒸等方式中植物油的受热温度和时间一般
不会出现媒体报道中所达到的程度 。根据不同来源植物油的耐热性或烟点,采用 合理的烹调方式,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
专家建议消费者控制食用油的合理摄入量和选用健康的烹饪方式 。按照《中国居 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的食用油摄入量应控制在 25-30 克 。鉴于单一油种的脂肪酸构成不同,营养价值亦不相同,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最 好不要单纯食用一种食用油 。对于家庭用油,正确的烹饪方式尤其重要,建议烹 饪过程中低温用油,尽量少采用煎、烤、烘、炸等高温烹调方式,结合膳食习惯 与烹饪方式,科学使用食用油 。同时,需注意食用油的存放条件,避免光照、受 热,开盖后应尽快食用 。
(专家二)其实,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在高温煎炸时会产生致癌物,在营养专家 看来,并不是特别新鲜的事儿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亚油酸含量特别丰富,由于 这种脂肪酸不耐热,在煎炸或反复受热之后容易氧化聚合,产生有害物质,进而 伤害健康 。不过并不意味着,要将这类油赶出厨房,它们虽然不适合油炸,但适合做炖 煮菜 。日常炒菜时也可以,只是一定要控制油温,别等锅冒烟了才放入食材 。事实上,这篇报道在提醒我们,不同烹调油的脂肪酸组成不一样,因此在烹 饪方式上各有侧重 。除了遇热最容易产生有害物的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 高亚油酸类型油脂外,我们常用的食用油还有以下三类,使用时也需注意 。
遇热比较暴躁的油 花生油、芝麻油、稻米油(米糠油) 这类油各类脂肪酸比较平衡,亚油酸含量虽然也较高,但比大豆油、玉米油 等要低,耐热性要好 。花生油、稻米油适合做一般的炒菜 。芝麻香油中的香气不能经受高温加热,只能用于凉拌、蘸料,或者做汤时添加 。
遇热比较温和的油 橄榄油、茶籽油、芥花油 这类油单不饱和脂肪酸特别多,油酸特别丰富,放在冰箱里不凝固,耐热性 较好 。绿色的初榨橄榄油含有较多游离脂肪酸,还有光敏性的叶绿素,不适合 炒菜,最好凉拌 。
黄色的精炼橄榄油可用于炒菜、炖菜,但要控制温度,不要等油冒烟 。茶籽 油、芥花油耐热性较好,适合炒菜 。遇热最温和的油 棕榈油、猪油、牛油、黄油等 这类油中饱和脂肪酸比例大,稍凉一点就会凝固,耐热性最好,长时间受热 后氧化聚合少,最适合煎炸 。也正因此,在煎炸时,猪油产生的醛类化合物比玉 米油等更少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不管是什么油,要想降低致癌风险,做菜时千万别等 油冒烟,因为油明显冒烟的话,温度便超过 200℃,不仅会破坏食物营养成分,而且是产生致癌物的关键原因,还会招来脂肪的热分解和氧化聚合等有害物,对 身体非常不利 。不知道怎么判断油温的人,可以用一片葱白来测试 。如果葱白四周大量冒泡,但颜色不会马上变化,油烟还没有冒出,这个温度就可以放菜了 。
(专家三)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食品科学博士范 志红表示,英国专家所说的植物油大部分是大豆油,在中国,大家普遍认为的植 物油种类比较多,橄榄油也是植物油 。大豆油中含大量亚油酸,亚油酸不耐热,到冒油烟的温度(近 200 度甚至更 高)会发生氧化聚合,分解出有毒物质,同时很多试验也证明大豆油会促进胆固 醇的氧化 。玉米油、葵花籽和大豆油脂肪酸比例比较像,和大豆油效果差不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