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是什么意思中文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中文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喀秋莎》(俄语:Катюша),又译为《卡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就流传于苏联的歌曲,也是为苏联士兵送行的爱情歌曲 。
本曲讲述一个叫“喀秋莎”的女孩盼望在边防军服役的爱人早日归来的故事 。虽然喀秋莎非常有名,但它并不如“雪球花”(音译卡林卡)(俄语:Калинка)般属于俄国传统民谣 。
本曲于1938年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Михаил Исаковский)作词,由知名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 。然而有评论家指出喀秋莎并非由勃朗捷尔所作,而是源自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玛伏拉》(Мавра) 。
1938年,张鼓峰事件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秋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 。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 。
影响
《喀秋莎》这首歌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 。在前苏联,千百万人把歌曲中的喀秋莎当作栩栩如生的女孩,一个深爱着前线战士的女孩,她执著地等待着那位心上人的来信 。战争期间,有许多苏联红军士兵通过报社给女孩写信,倾诉衷肠 。
歌曲在苏德战争期间曾出现十余种歌词变体,其普及程度更令红军炮兵以其为BM-13 火箭炮冠名,往后喀秋莎更成为了多管火箭炮的代名词 。
歌曲自1950年代中苏关系蜜月期开始在中国也广为流传至今 。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喀秋莎,是一首二战时苏联歌曲 。此曲于1938年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由知名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首次演唱 。
歌曲描绘春回大地之时,一名叫喀秋莎的年轻姑娘站在鲜花盛开的河岸边放声歌唱,思念在边疆保卫祖国的爱人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批又一批苏联爱国青年伴随着这首旋律优美、充满激情的战争爱情歌曲走向了前线 。
在苏联最危难的时候,《喀秋莎》给了苏联前线战士热情和勇气,激发了他们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给了他们战胜法西斯德国的巨大动力 。
这首爱情歌曲竟在战争中得以流传,其原因就在于,这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这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 。
来源:人民网——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诞生地探究
“喀秋莎”是啥意思喀秋莎最早是指一个苏联传说中一个美丽的女人.
喀秋莎火箭炮
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 。
系由沃罗涅夫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
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 。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
这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 。共有8条发射滑轨
,一次齐射可发射直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
最大射程8.5千米,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
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
一次齐射仅需7--10秒钟 。运载车时速90千米 。
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
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
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