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的官职的历史变革有哪些 宰相的官职的历史变革


宰相的官职的历史变革有哪些 宰相的官职的历史变革


“宰相”一词 , 是对历史上主持朝政、掌握朝廷大权的职官的一种通称 , 并不是一种具体职官的名称 。
在秦代 , 可称为“宰相”的职官其实就是“丞相”一职 。汉代也有“丞相”一职 , 不过为了分割丞相之权 , 又出现了“左丞相”、“右丞相”的官职 。
宰相的官职的历史变革有哪些 宰相的官职的历史变革


宋代的文武大权掌握在设于禁中的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和枢密院两个部门 , 中书省和枢密院这“二府”也有分工 , 中书省掌管行政 , 枢密院掌管军队调遣、配备和给养 。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 加“参知政事”衔就是副宰相 , 又称为“执政” 。
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 , 于明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及丞相之职 , 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 , 为皇帝的顾问 , 并任用这些大学士在内廷讨论政务 , 草拟诏敕 , 处理军政大事 , 实际上成了“内阁” , 是管理全国政务的最高机关 。
清代初期在八旗制的基础上 , 凡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各大臣讨论通过 。同时又设立了“南书房”掌管内阁事务 , 并设“南书房行走”之职 , 是实际宰相 。
【宰相的官职的历史变革有哪些 宰相的官职的历史变革】至清末 , 改革官制 , 成立责任内阁 , 所属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法部、陆军部、海军部、邮传部、农工商部、理藩部共十部 , 长官称大臣 , 十部大臣都是国务大臣 。
总的来说 , 我国历史上“宰相”一职 , 经历了从个人宰相制到集体宰相制的过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