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


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六国,被称为“春秋战国” 。这个时期由于周王朝的逐渐衰落,产生了一些非常奇特的现象 。
中原地区的诸侯争霸是周天子权力的分崩瓦解的象征 。诸侯们的相互吞并和战争引起了“恩德治国”的转变 。从春秋到战国,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过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


春秋的百家争鸣
公元前771年,诸侯故意让西戎去打周王城,当时的周天子和太子均被杀死 。新上任的周平王东迁国都,东周开始,这也正式的标志周王统治权力的衰落 。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期间242年的历史,所以后世称这段时期为“春秋时期” 。
周朝前三百年的沧桑和分封导致了诸侯的兴起,曾经一统天下的大周王朝变成了诸侯面前的摆设 。诸侯兴起改革,加速推进了文明的发展 。
孔孟引领的诸子百家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涌现了“诸子百家”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更是站立主导地位,众诸侯和贵族们推行儒道,提倡“恩德”、“礼仪” 。儒家的“仁政”、“王道”、“礼制”使各君王相信,只有德行出众,才能获得贤明的声誉,天子、诸侯、百姓会爱戴这样的人,如此才会拥有统治一个国家的权利 。
春秋时期已然开始流行: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礼仪、德行、文明上,失去道德礼仪就会如商纣王一样走向灭亡 。此时的中原各国,发生矛盾,不是派大军拼命死攻,而是先由将军进行谈判,士兵被要求不能直接下“死手”,只需要击伤,减少对方战斗力 。诸侯各国都在彰显恩德,体现仁义 。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


礼仪下的真实战争
公元前597年,邲之战 。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楚国与晋国还未交战,楚国的许伯、乐伯、摄叔三人驾驶一辆战车突然冲到晋国军营袭扰示威,摄叔杀一人又生擒一人 。晋国大军立刻派兵追击围剿,战车上的乐伯看到车前有一鹿,射杀后把鹿进献给后面的追兵 。晋国的鲍癸看见到鹿竟然感叹:乐伯如此有礼,真是君子!下令停止追击 。
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 。」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 。」既免 。
随后开战,晋国大败,而士兵在撤退时非常匆忙,一辆战车陷进泥坑之中 。楚国士兵为了表示“仁义道德”,上前帮忙,还是在技术上进行了指导,把木棍放在轮子下增加摩擦力 。
最后,晋国的战车顺利撤退了 。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 。
春秋的礼仪缺乏实用性
这时的战争就如同一场戏剧表演 。虽然礼仪、仁政可以让各个诸侯得到赞扬,可是这样的战争能获得的实际利益非常少,甚至如齐桓公一样还因为“面子”,白白送出大面积的土地 。
拥有宏大的声望就如舞台上摇旗呐喊的勇士,台下的观众大声叫好,台上的人更加起劲 。当舞蹈谢幕,台下的观众得到了愉悦,台上的舞者得到了满足 。
可是回头想一想,这场闹剧双方都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心理的安慰可以抚平伤痛和仇恨,但得不到真正的利益 。诸侯逐渐发现,那些“礼崩乐坏”的人反而在“闷头发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