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他买下200平方米昏暗危房,曾被吐槽廉价,完工后别有洞天( 三 )


他想在绍兴老城也做出这样的实践 。 他熟悉这片老城 , 遍地老房子 , 不少已经衰败了 。 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 , 通过空间改造、功能置换 , 把破败的民房转变成符合现代功能的新空间 。

屋子背后的河道 Bill Hocker摄于1981年
“越子城”是绍兴城市的发源地 , 已有2500年的历史 , 傍着府山 , 四面由一整圈河道围着 , 形成独特的水乡景观 。 老城里的人 , 至今枕水而居 。
进到巷子里 , 最窄处只容两人 , 电瓶车就在石板路上磕绊着前行 。 一家一家普通民居相互挤着 , 经年累月 。 有的地方 , 门窗就直冲着巷子敞着 , 只为透点风 。
走到窄弄深处 , 就是裘浙锋买的这个老破房 。 东西走向 , 占地100多平方米 。

原来老房的室内

施工过程中
一进室内 , 就感觉闭塞 , 两层 , 上下各隔出四间房 , 狭小、昏暗 。 走到最里面 , 才是景观最好的河景面 , 前人自己搭的小院就快伸到了河岸 。
普普通通的民房 , 大约上世纪70年代翻建而成 , 不属于控保建筑 , 便有了难得的再翻新的机会 。 又因为落在风貌保护区 , 限高、限立面 , 设计审批建造 , 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 , 操作起来难度也大 。
裘浙锋请了很多朋友一起来出主意 。 第一个很现实的难题 , 就是老房子与邻居共用南北山墙 , 也就是说 , 山墙是不可动的 。

施工进行时 摄于2021年1月
王斌很快想到一种“金蝉脱壳”的方式:贴着老墙升起两面新墙 , 而在新墙之内 , 就有一整片完整敞亮的、可供自由徜徉的新空间 。
于是 , 俩人一拍即合 。 边拆边建 , 边建边改设计 。
为了应对老城面临的各种限制 , 设计、建造上的纠结与反复 , 方案就改了四版 , 前后花了近三年 。

院子里还能看到一段老墙
整个房子沿着老房子的轮廓线新建 , 长与宽 , 屋脊线、屋顶高度 , 都与翻新前的屋子保持一致 , 白墙、黑瓦、坡屋顶的做法 , 也与古城的肌理统一 。
土建结束 , 硬装又花去一年多 , 直到室内一点点明亮起来 。



裘浙锋有很多藏书 , 王斌设计了一个通高4.5米的书架 。 同时 , 书架也在结构上起到加固背后老墙的作用 。
没花太多钱 , 用的都是旧木市场淘回来的老松木 。 木板宽度大多是30公分一条 , 切成一块一块地运进来 , 工人就在现场拼接 。
房子里所有的柜子 , 也都是相同的材料和做法 , 暖黄色搭配冷冰冰的清水混凝土 , 平添了温暖 。


红缸砖细节
室内特别显眼的 , 还有用来铺地的红缸砖 , “一种自带社会主义感的材料” 。
15公分见方的红缸砖 , 由陶土烧成 , 密实耐磨 , 洗刷也很方便 ,在七八十年代的老公共建筑 , 尤其是公用厨房里头很常见 。 材料本身也很便宜 , 60块钱一平 。 施工的时候 , 甚至一度遭到工人师傅的吐槽:太廉价了……


不同位置的混凝土细节
混凝土都是现浇 , 分批次从大路上用板车运进来 。 每一块木板上面的纹理都不一样 , 这种自然的痕迹 , 跟机器批量生产下来的感觉 , 很不一样 。

顶灯事先预留了位置
绍兴的建筑传统里 , 有一种叫“空斗墙”的工艺 , 指在砖头搭接的过程中 , 在墙体中间留出空腔 , 相当于做了两层墙 。 新房子的排污管 , 就利用“空斗墙”的空腔来走 。
室内找不到任何裸线 。 所有的电灯、开关插座的走线 , 都先一步设计 , 在混凝土浇筑之前 , 把管线埋到位 , 藏进墙体内或地面夹层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