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中医是什么意思( 三 )


这也难怪 , 用现代科学是无法规范中医学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 你说中医是内科还是外科?如果说它是内科 , 可中医往往离不开推拿与针灸;如果说它是外科吧 , 可中医又涉及汤剂 。这就让那些办事很认真的外国人感到为难 , 因为西方基本上没有内科外科混为一体的医学模式 , 怎么看中医也不符合规则 , 美国就规定:凡进行针灸的 , 必须有外科行医执照 。
另一方面 , 中医从头到脚散发着西方人不能忍受的迷信气味 。例如 , 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就说:“是以《易》之书 , 一言一字 , 皆藏医学之指南 , 一象一爻 , 咸寓尊生之心鉴、”而且中医普遍有“医者 , 《易》也”的说法 。《易》是什么呢?它就是《易经》啊!说起《易经》 , 那可是了不得的 , 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部卜巫之书 , 就是从前巫师用的经典之作 , 是彻头彻尾的迷信 。再看中医的架式 , 治病先要望、闻、问、切 , 望是什么 , 就是相面 , 中医满嘴的精气、阴阳 , 西方人就是想破了脑袋也不会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 而且这类词句绝对是不能翻译的 。于是 , 如果承认了中医 , 那无疑要承认许多稀奇古怪的理论 , 而这些理论在西方人看来又散发着迷信的“臭气 。”
中医学还有一个特点令西方科学不满意 , 那就是它的经验性 , 或者说它的主观性 。中医的医就是“意” , 这个意有很强烈的主观意志性 。比如 , 像把脉这种事 , 那就全凭经验 , 同样的浮脉或洪脉 , 它主什么病 , 虽然有一些医书的根据 , 但更多的却是凭经验 , 凭感觉 , 这里面玄妙得很 , 只可心领神会 , 却不可言传语达 。这与西方实证性的规则是不相符的 。更成问题的是关于中医的来源问题 。西医学的源头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络可寻找 , 它是来源于生理解剖学 。而中医的来源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 有人说 , 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在劳动过程中积累而成的 。比如说 , 有一个人上山割破了手 , 他偶尔抓起一把草按上去 , 鲜血马上不流了 , 所以知道这种草有止血的功能等等 。但这个解释很难令人信服 , 最主要的是它没有实证性 , 因此当然很难被西方现代科学所接受 。西方现代科学不承认中医学那该怎么办呢?中国人采取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把中医的理论使劲往西医上靠 , 你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经络吗?那好办 , 我把经络说成是血液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不就行了吗?第二种是把中药还原成化学成分 , 你不是不懂中医的汤剂吗?那也好办 , 我把汤剂还原成你知道的普通化学分子式 。许多人给这种方法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中西医结合” , 实际上 , 这样结合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的怪物 。比如说 , 近几十年我们发明了中医化学 , 即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研究中药成分 。也就是说 , 把中医最终还原为西医学 , 将草木、动物、植物、矿物质等中药最终以化学分子式来体现 。这种方法合适吗?化学的配方可以完全还原中成药的疗效吗?如果能 , 那也就无所谓中医和西医了 。中国人用这种方法试图弥补中药药理的想法很可能是大错而特错 , 这对中药根本于事无补 , 甚至我们是在出卖自己的医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 , 中医有一剂“当归补血汤” , 用黄芪和当归组方 , 它是根据中医“有形之血不能速生” , 而“生于无形之气”的原理 , 实际上并不是补血而是补气 。如果要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说明药理 , 那么你就必须解释什么是“气” , 这个“气”相对应的是西医中的哪个东西 , 这个“气”与血又有什么重要的关系 , 黄芪中哪一种化学成分与“气”的哪一个部分发生作用 。如果解释不了“气” , 那么即使把当归和黄芪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再清楚 , 同样无法说明中药的药理 。大家知道 , 中医的单方并不多 , 在实际中使用的大多是复方 , 《黄帝内经》载方13 , 《伤寒论》载方113 , 《本草纲目》载方11000 , 绝大多数都是复方 。中药的复方是按君、臣、佐、使配伍而成 。复方的配合 , 治病只是一个目的 , 更重要的是调节阴阳平衡 , 扶持正气 。那么何为阴阳平衡?何为正气、邪气、清气、浊气、病气?在西医贫乏的词汇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语词 。那么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分析复方 , 你最终想说明什么?再说 , 每一种中药中都有几十种 , 甚至百种化学成分 , 比如山栀的化学成分就有七十余种 , 这样算下来 , 一副汤剂就很可能有上百种、上千种化学成分 , 这些成分又是如何体现君、臣、佐、使原则的?化学检测的方法可以回答得了吗?中医十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 气候、时令、地理等因素直接体现在中药里 , 比如说 , 按照中医的观点 , 立秋前后许多药物性质是完全不同 , 早一天采摘和迟一天采摘区别很大 , 那么这种差别能体现在中药化学检测中吗?一种草药在立秋前和立秋后它的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吗?同时 , 中医用药的时令性也很强 , 同样一种病秋季的用药与初春的用药在原则上就有很大的差别 , 而这种差别是西医所没有的 , 同样一种化学药品使用时一般也不分时令、季节、地理环境 。事实上 , 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分析中药药理的做法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 , 它或许可以在几剂中医复方中有用 , 但却不能概括整个中医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