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是东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并且还是晋明帝的驸马,因为领兵灭亡了成汉政权而名声大震,而且后期又三次出兵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权势滔天 。
但仔细研究桓温的家世背景,我们发现,在年轻时期,他并不属于名门望族 。桓温虽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但是到了三国时期,他的高祖在嘉平之狱中被司马氏诛杀了,而整个家族的势运也随之衰落 。整个家族在当时就被称作“刑家”,意思是受刑者的家族,是要被人“另眼相待”的 。所以,桓温的父亲在南渡后还得广交天下豪杰,努力提高家族地位 。
《晋书·桓温传》记载: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 。少与沛国刘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
由此可见,桓温并不是个纨绔子弟,而且生得器宇不凡,是个胸有大志的人物 。他曾经抚着枕头坐起来说:“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难道不能遗臭万年吗?”因为他这样,丹杨尹刘惔认为他虽然是个奇才,但同时也是个野心家,不能让其掌握荆州形胜之地 。
总的来说,桓温是个政治、军事奇才,同时也有野心,或者说是雄心壮志 。桓温第一次北伐时,曾因粮草不足而被前秦军队打败,到第二次北伐时,肯定是建功心切,想要一雪前耻 。这个时候,自己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看到昔年的嫩芽变成了高大壮硕的垂柳,怎能不心生感慨!
02 庾信《枯树赋》:给予“树犹如此”特定的情境
《枯树赋》是庾信羁留北方时感叹身世之作,里面也提到了桓温“金城泣柳”的典故 。不过,和刘义庆的描写不同,桓温在这里确切地描绘出了“树犹如此”中的“如此”究竟是怎样的光景 。
《枯树赋》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这里,桓大司马(桓温)看到昔年种下的柳树,于今看来是“摇落”了的 。摇落一词,经常用于比喻衰老的迹象 。如《楚辞》宋玉《九辩》中如是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描述的是草木凋零的景象 。
而“凄怆”就为人的情感定调,人在江水深处,看到柳树凋零的景象,于是有了凄然悲怆之感 。
也就是说,庾信对桓温的典故的解读,属于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桓温看到当年手植的柳树都枯老了,于是感慨韶华易逝,容颜易老 。其实,庾信生在南北朝时期,距离桓温的时代并不遥远,所以他在作品里面描写桓温的言语,虽然有文学修辞方面的夸张成分,但是可信度还是蛮高的 。再者,庾信是河南新野人,在当时,庾氏也是当地的大家族,其与桓温的好友庾翼极可能沾亲带故 。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关于树木的描写,《枯树赋》明显是要高于《世说新语·言语》的 。《枯树赋》写出了树木由盛转衰的过程,先是“声含嶰谷,曲抱云门”、“熊彪顾盼,鱼龙起伏”;接着是逐渐衰落,“鸟剥虫穿”、“膏流断节”、“百围冰碎”、“千寻瓦裂”;最后,树木彻底枯老,“木叶落,长年悲”、“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读的过程中,人的情绪自然也会随着歌赋的描写而转变,可谓是“千回百转”,人事维艰、人生多难的感慨便油然而生 。
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写的柳树,它们的状态如何,文中只有“皆已十围”四字来描述,读者根本不知道它们究竟是枝繁叶茂,老当益壮,还是枯萎凋零,残破不堪 。应该这样说,《世说新语·言语》寥寥几句,是要有足够阅历的人,才能真正读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