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


文:潇湘客下
图:网络整理
许多读者在读到归有光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周身就仿佛触电了一般,感觉“于我心有戚戚焉” 。如果再多一些文学素养的,就会不自禁联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 。
如果树木会言语,一定会是“到底意难平”的(尤其是柳树):不知何故就成了人类几千年来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意象”,而且都是和离别、年龄等感伤情绪相关 。
这次,就让我们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一句拎出来,聊一聊这个被越玩越高级的“文学梗” 。
和这一句相关的作品,有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南北朝时期庾信的《枯树赋》,南宋时期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姜夔的《长亭怨慢·渐吹尽》,还有现代白先勇的《树犹如此》 。
它们在描述“树”的“如此”时,都有哪些不同?
01 桓温:“树犹如此”典故的鼻祖
“树犹如此


桓温金城泣柳的典故最先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
这段话直接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桓温北伐的时候,经过金城,见到了自己以前担任琅琊内史时种下的柳树,如今全部都已经有十围粗了,于是他很感慨地说道:“树木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最后攀折柳条,泫然落泪 。
读到这一段,我们能感受到桓温明显是在感慨时光流逝 。但是再细细品读,又会觉得“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可以有两种理解 。
第一种理解:人与柳俱老矣
“树犹如此


桓温在咸康元年(335年)出任琅琊内史,而他二次北伐时间在永和十二年(356年),期间隔了21年 。出任琅琊内史的时候,他还是个24岁的青年人,而到了第二次北伐,他早已过了不惑之年 。21年的时间,足以让亲手种植的柳树,逐渐长大变粗,最后逐渐衰老枯槁 。
所以,桓温说的“木犹如此”,“如此”指的是柳树逐渐变老了,就像是老年人枯瘦的脸庞一样 。
如此长寿的大树,都变老了,而人又岂能忍受岁月的消磨?
第二种理解:杨柳依依,人垂垂老矣
“树犹如此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面,是这样写触发桓温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情境的:桓温看到昔年种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粗了 。这里并没有说明当时的柳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
“十围”粗的柳树,可以形容枯槁,也可以是杨柳依依 。
据了解,柳树的寿命大概是150年,而桓温二次北伐时看到的柳树,也不过是种植了二十来年的光景,可以说当时的柳树正值壮年,所以大概并不是读者所想象的“垂垂老矣”的样子 。
既然是这样,那么桓温所说的这句话就要有另外一番解读了 。桓温21年前种下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粗了,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圆满的结局 。而此时45岁的桓温,还没有帮助国家完成统一,还未能建功立业,这一项任务还处在非常原始的状态 。当年种的柳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长成了一片森林,而它们的主人,却依然一事无成,怎叫人不感慨万分!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对桓温这个人物有充分的了解 。
“树犹如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