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自制炒饭简单方法( 二 )


居民们在抗议横幅上写道:
“保障他们的住房权,谁来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
“罔顾潜在危险,危及家园校园 。”
17位精神残疾家庭的家长努力解释,他们的孩子没有“外显攻击行为”,也没有“暴力犯罪倾向”,却没有居民肯相信 。
深圳残联的工作人员当时对媒体说,参与选房的精神残疾人士没有伤害性,可是业主就是觉得精神残疾等于他们以为的那个危险的“精神病”,这种认知误差普遍存在 。
当全网都在为小辉在直播间遭遇的一切表达同情、愤怒的时候,同样的忽视、歧视,恐惧与抗拒,在直播间之外的现实世界里,一直在发生 。

在家自制炒饭简单方法


健全人的权益和精神残疾人士的权益仿佛一直是天然对立的,要保全其中一个,就必须牺牲另外一个 。
而被牺牲的往往是后者 。
旁人都恨不得离他们越远越好,“管好他们”的责任,只落在家人头上 。
这也是小辉事件里那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家长的原因,让她在家好好待着是一直以来外人想象中最好的做法 。
一方面保护了她不被坏人欺负,另一方面,她不出来,就不会让外面那些健全人感到“害怕” 。
02
是“保护”,还是“隔离”?
更残酷的地方在于,即使是在家庭中,精神残疾人士并不等同于有危险、不可控、没能力这件事,也未必被认可 。
电影《雨人》里的哥哥就是这样,因为父母害怕他在什么时候发病会伤害到年纪还小的弟弟,而被送走,从此在弟弟的人生中消失 。
直到很多年后父亲去世,弟弟追踪遗产的流向,才知道自己竟然还有一个“傻子”哥哥 。
外人对他们身上不可控的那一部分的恐惧,也会同样发生在家人身上 。
无论是因为自己无暇看顾,还是为了保护更弱小的、健康的孩子,那个生病的孩子往往只能远离人群 。
既是“保护”,也是“隔离” 。
把他们隔绝在人群之外,隔绝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 。
纪录片《一切都会有的》里有一位自闭症伴随智力障碍的患者斯博,他表达情绪的方式,是拎着板砖去砸窗户上的玻璃 。
曾经在两个星期之内砸了十几块玻璃,原因看起来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不喜欢别人喊他的名字、不想换宿舍、想去学校或者想回家 。
最严重的一次,他连续砸了很多车,家里人很生气,可谁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该怎么办 。
直到后来康复中心的人一点点跟他沟通、一点点推导,才发现事情的真相 。
那段时间奶奶去世了,可家里人顾虑他的情况,不让他去参加奶奶的葬礼 。
砸东西,成了被隔绝在葬礼之外、世界之外的他,唯一可以表达难过的方式 。
片中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形容,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一个负面的情绪压下去了,会有另一个替代性的冒出来,循环往复 。
照顾他们的人必须要用同样不绝的耐心,不断去理解他们,鼓励他们说话,把情绪都表达出来 。
只有表达之后,身边的人才会有一个了解他的机会,才有可能明白,他在那一刻最想要的不是被“保护”起来;
而是走出去,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去怀念他的奶奶 。
他其实很努力去学习普通人的生活,坐车、买票,扫地、洗碗 。
还会捡瓶子卖,把钱都赞起来,准备去旅行 。
而每次砸玻璃赔钱了,也会被康复中心的朋友告知:这样一赔偿,你就没有钱去买车票、住旅店,就没有办法旅游了 。
出于保护的目的把精神残疾人士与社会生活隔绝开,这种办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位患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