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壮族的来历习俗( 四 )


姑娘出阁时 , 要吃“离娘饭” 。办酒前夕 , 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给姑娘梳妆 , 打扮成年妇女模样 。晚上鸡叫头遍时 , 在堂屋前举行仪式 , 焚香燃纸 , 祷告先辈 。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 , 表达依依惜别 , 谓之“开声”或“启声” 。青年男女结婚后 , 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 , 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 , 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因此 , “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在历史上 , “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 , 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 , 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 , 遭到严禁 , 违者或离婚 , 或赔偿一定的财物 。恋爱自由 , 婚姻自主 。
壮族的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 , 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 , 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 , 一般吃稀饭 , 晚餐为正餐 , 多吃干饭 , 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 , 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 , 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 , 也有腌菜的习惯 , 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 , 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 , 有些地区不吃狗肉 , 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 , 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 , 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 , 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 , 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 , 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 , 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 , 嗜酒 , 口味辣麻偏酸 , 喜食酥香菜品 。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
壮族的传统节日
1、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 , 共3天 , 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 。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 , 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 。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 , 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 , 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 , 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 , 除了走亲访友 , 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 , 蒸制扣肉、粉精肉 , 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 , 有老人的家庭 , 会炖猪脚、炖整鸡 。米饭要做得很多 , 剩到第二天吃 , 象征着富裕 。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 , 直到半夜鸡叫 , 燃放鞭炮 , 除旧迎新 。过去 , 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 , 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 , 把牛魂招回来 , 新的一年开始 , 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 。“招牛魂”开始 , 有的人家敲锣打鼓 , 吹萧吹笛 , 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