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西葫芦被指致癌?我们该怎么办?( 二 )


[2] 季天也. 炒菜可产生2A类致癌物 扒一扒“致癌蔬菜”真相[J]. 环境与生活, 2015(1):60-65.
[3] 于素芳, 谢克勤. 丙烯酰胺的神经毒性研究概况[J]. 毒理学杂志, 2005(3):242-244.
图源网络,不妥删 。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留言
想要了解更多食品安全健康知识,请记得关注“话食公益科普”哦
02
一般在家煮食,并不像专业厨房可随时量度食物有多高温 。怎样知道高低温呢?了解各种脂肪和食用油的「烟点」(smoke point)是非常重要的 。烟点的定义,就是在这个温度上,脂肪或油产生气化,分解成为可能致癌、含有自由基(free radical)的物料,这时油的味道也变得浓烈刺鼻和令人不适,意味着正在加热的食用油,已达加热的顶点 。一旦超越烟点,无论是哪一种食用油,基本上已变得毫无食用价值,不宜进食 。
当然,话说回来,平常吃点烧焦的食物是肯定达不到致癌量的 。
03
呵呵,吃炒西葫芦致癌 。看起来,头头是道 。听起来骇人听闻 。虽然不是空穴来风,但真的有些小题大做 。我想问的是吃了这样的炒西葫芦,有毒的致癌物在体内 。能存留多少时间?而炒西葫芦作为副食,你一天,一个月,一年能吃多少回呢?如果你每天以西葫芦粿腹,那我劝你别再吃了 。可是要是你一周一个月一年只吃几次那你吃吧 。它会比你吃的米面肉类要安全的多呢!你不相信?那你去看看转基因粮食,再看看农作物里各种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吧,还有肉那些一个月日龄的肉鸡肉鸭,那些奶粉,那些四五个月的肉猪,那里面含有多少添加剂,和有害物质吧 。在当今时代我们还能吃什么,还有什么是安全的?
04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称,该中心于2010年至2011年间,共收集了133种食物样本,包括肉类、蔬菜、豆类及麦制品等 。结果发现样本中47%的食物含有可能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其中,零食类所含最高,平均达到每公斤680微克,其次是蔬菜及其制品,平均每公斤含53微克 。
该中心又将22种蔬菜样本送到实验室,将它们分别用1200瓦和1600瓦电力的电磁炉不加食油干炒,时间为3分钟和6分钟 。结果发现炒菜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蔬菜释放出的丙烯酰胺就越多,加入食用油炒和干炒的检测结果无异 。
其中,西葫芦高温加热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平均每公斤高达360微克,仅低于零食类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条(390微克) 。大蒜、洋葱在高温烹调后,平均每公斤分别释放200微克、150微克丙烯酰胺,位列第二、第三名 。此外,空心菜(140微克)、灯笼椒(140微克)、茄子(77微克)、芥兰(61微克)、丝瓜(60微克)、西芹(54微克)、芥菜(52微克)均进入前十名 。相比之下,生菜、菠菜、苋菜在炒制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较少,平均每公斤低于10微克 。
另外,报告显示,香港人每日膳食中,平均摄入丙烯酰胺量为每公斤体重0.21~0.54微克,暴露限值介于334~1459 。而中国内地居民平均每日丙烯酰胺摄入值为每公斤体重0.286~0.49微克,暴露限值在367~1069之间 。一般来说,暴露限值越小,对公众健康值得关注的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总的来说,香港和内地都处于“值得关注”的水平 。
专家解释蔬菜致癌原理
关于老百姓对炒蔬菜致癌的疑问,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顾问医生何玉贤解释,含有天门冬酰胺和还原糖的食物,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炒制,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丙烯酰胺 。天门冬酰胺是天然的氨基酸,在豆类、蔬菜中的含量较高 。不同蔬菜中天门冬酰胺含量不同,因此释放出的丙烯酰胺会有差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