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的意思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什么意思( 三 )


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 。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 。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 。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
孝公说:好 。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 。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 。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
《更法》赏析本文以“更法”标其题,概括了全篇的主旨,那就是秦国必须要改革 。文章以商鞅有针对性的三次发言,在批驳敌论中阐述了这一主旨,树立起了非改革不可的正面论点,即以“强国”、“利民”为前提,“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因此,“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不断改革乃为常理 。在对这一中心问题的阐述中,商鞅对持反对态度的甘龙等人是针锋相对地批驳,对抱疑虑态度的秦孝公则是循循善诱地争取,有理有情,理服情动,最终促使秦孝公“寡人不之疑矣”,下定了变法的决心,这场围绕变法的大论战也便以商鞅的胜利和反对派的失败而告结束 。
这篇文章不仅有明确的中心,而且有阐述这一中心的完整的结构,组织缜密,叙述生动 。围绕变法的论战以“孝公平画”开始,以“遂出垦草令”结束,首尾照应,条理分明,脉络清晰 。
在对话中行文得以有起伏地发展,所记对话,言简意赅,不枝不蔓,符合人物的特定身分,尤其许多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更是活画出了人物当时的心态,开始时孝公的疑虑矛盾,欲“变法”“更礼”又“恐天下之议我”,商鞅两次“君无疑矣”的剀切忠谏,甘龙“愿熟察之”、杜挚“君其图之”的无可奈何的呼唤等等,都写得生动形象、恰切精当 。
孝公在这场辩论中,除了开场白和最后的小结之外,只两个“善”字便要言不繁地表明了对商鞅观点所持的肯定态度 。这种态度不仅见之于“言”,而且见之于“行”,那就是“于是遂出垦草令” 。“于是遂出”四个字,急切而坚定,它形象地宣布了商鞅在这场论战中的最后胜利 。
《更法》创作背景《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可能还包括其后学)著作汇编 。
《更法》作者介绍商鞅,战国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出身于卫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原是卫君后裔,以国为姓,故叫卫鞅,亦称公孙鞅,商鞅是他到秦国后被封于商而得名 。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 。只有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并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 。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的意思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什么意思】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即位,商鞅被处“车裂之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