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苏轼私识范仲淹意思

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 。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
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 。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这以后第三年,经过许郡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仁 。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 。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 。又过了十三年,才能够写出它来 。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 。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 。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 。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 。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 。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 。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 。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苏轼私识范仲淹意思


《苏轼私识范仲淹》原文【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苏轼私识范仲淹意思】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