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西游记》小说的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关系( 二 )


在驼罗庄,行者同意为他们除掉危害当地的蟒精 。众人问:拿住妖精,你要多少谢礼?行者道:“我等乃积德的和尚,决不要钱 。”(第六十七回)比丘国王,感谢行者灭掉妖精,搭救了一千一百十一个小儿,使自己迷途重返,“拿出两盘散金碎银,奉为路费;唐僧坚辞,分文不受 。”(第七十九回)凤仙郡在悟空帮助下,天降澍雨,解除干旱,“那一郡人民,知久留不住,各备赆仪 。(师徒们)分文不受!”悟空灭妖后,找回天竺国真公主,国王“取金银二百锭,宝贝各一盘奉谢,师徒们一毫不受” 。(第九十五回)
可见,西行路上,对于钱财,取经集团基本上是分文不取 。唐僧说,不敢取,也不敢拿出来花!悟空说是,我们是积德的和尚 。不取钱财,唐僧、悟空的动机是有微妙差别的:唐僧是严守佛教戒律,唯恐取之会破戒;悟空则是一味好胜,要留个好的名声 。他见七个蜘蛛精“脱了衣服下水,要打他,怕低了名头,是以不曾动棍” 。(第七十二回)此种例子很多 。
蓄积财宝,实乃佛教之大忌 。我们看《金刚经》开头,就知道佛祖尚犹托钵乞食,唐僧正走在救赎罪愆的路上,敢蓄积财宝,随意花销?!唐僧所以有今天的磨难,大家都知道是因为为佛二弟子时,“不听佛祖谈经”(沙僧语,第五十七回),如来当面训诰唐僧:“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 。”(第一百回)可见佛法非常严厉,唐僧切肤身受,哪敢再掉以轻心?所以,始终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正因为,唐僧和悟空在对待财宝上的清廉作风,取经集团才连酬金都一概拒收 。
师徒四人的身家
但我们要知道,唐僧是个生活品味相当高的人 。观音禅院的老院主招待唐僧喝茶:看到茶器精美,茶叶精细,不由夸赞“真是美食美器!”(第十六回)一个行脚僧,在生活中,长途跋涉打尖时,注意到美食美器,当然是养尊处优,讲究享受 。碗子山波月洞吃人的小妖眼里,唐僧是“团头大面,两耳垂肩,嫩刮刮的一身肉,细娇娇的一张皮” 。(第二十八回)悟空又“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 。(第八十二回)唐僧自知酒是五戒之一,他也处处告诉人自己“不饮酒” 。唐僧在公开场合与私下里,作为是不一样的:众人眼里,他是苦行僧;私下里,他养尊处优,生活上档次 。要维护这样高档次的生活,是需要钱的 。但因此需要的钱,相对于那笔隐藏的财宝自然是很小一部分 。
取经四众中,唐僧虽是御弟,被唐太宗封为“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第十一回)但他并没有什么产业 。八戒虽有福陵山云栈洞,但他加入取经队伍时,“一把火,将那云栈洞烧得像个破瓦窑”,(第十九回)成为无产者 。沙僧的流沙河,“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第二十二回)那样荒凉,谁敢问津!只有悟空例外,他有座花果山 。八戒初到花果山,感慨:“且是好受用,且是好受用!怪道他不肯做和尚,只要来家哩!原来有这些好处,许大的家业,又有这多的小猴伏侍!”(第三十回)悟空重返取经队伍,吩咐花果山的群猴,“你们都要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 。”(第三十一回)说明,悟空对经营自家产业是用心的 。
由此,他们对钱财的态度就有区别 。唐僧自己曾说:“世间事惟名利最重 。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第四十八回)名、利,相关相生 。唐僧也不是不要钱 。完全没钱,取经队伍寸步难移,更别说维护高标准的生活 。八戒曾攒过四钱六分银子的私房钱 。(第七十六回) 。猪八戒“动不动分行李散火”(悟空语),看见悟空被狮驼岭的老魔吞下肚,以为大师兄必死无疑,急忙跑回去,“与沙僧解了包袱,将行李搭分儿,在那里分” 。(第七十六回)唐僧说八戒、沙僧“爱小”,(第五十回)贪小便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