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电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三 )


2)宽带网络技术
影响会议电视发展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网络带宽问题 。多媒体信息的特点就是数据量大,即使通过上述压缩技术,要想获得高质量的视频图像,仍然需要较宽的带宽 。如384Kbps的ISDN提供会议中的头肩图像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足以提供电视质量的视频 。要达到广播级的视频传输质量,带宽至少应该在1.5Mb/s以上 。作为一种新的通信网络,B-ISDN网的ATM带宽非常适合于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它可以把不同种类的多种业务集中起来,在同一网络上既能传输VBR数据,又能传输CBR视频 。过去,ATM由于成熟度不足且交换设备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应用 。经过这些年的大量工作,ITU-T和ATM论坛已经完善了许多标准,各大通信公司生产、安装了大量的ATM设备,同时,ATM接入网也逐步扩充,越来越多的应用已经在2Mb/s的速率上运行 。
另外,还要解决目前通信中的接入问题,它一直是多媒体信息到用户端的“瓶颈” 。全光网、无源光网络(PON)、光纤到户(FTTH)被公认为理想的接入网 。但目前就全世界来说,仍还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即使在日本,要实现FTTH的目标,也要到2010年之后,因此,目前的xDSL技术、混合光纤同轴(HFC)、交互式数字视频系统(SDV)仍然是当前高速多媒体接入网络的发展方向 。
正在迅速发展的IP网络,由于它是面向非连接的网络,因而对传输实时的多媒体信息而言是不适合的,但TCP/IP协议对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并没有根本性的限制 。目前世界各个主要的标准化组织、产业联盟、各大公司都在对IP网络上的传输协议进行改进,并已初步取得成效,如RTP/RTCP、RSVP、IPv6等协议,为在IP网上大力发展诸如会议电视之类的多媒体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猜测,在不远的将来,IP网上的会议电视业务将会大大超过电路交换网上的会议电视业务 。
3)分布式处理技术
电视会议不单是点对点通信,更主要的是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实时同步通信 。会议电视系统要求不同媒体、不同位置的终端的收发同步协调,MCU有效地统一控制,使与会终端数据共享,共享工作对象、工作结果、数据资料,有效协调各种媒体的同步,使系统更具有接近我们人类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方式 。实际上通信、合作、协调正是分布式处理的要求,也是交互式多媒体协同工作系统(CSCW)的基本内涵 。在这个意义上说,会议电视系统是CSCW主要的群件系统之一 。
4)芯片技术
会议电视系统对终端设备的要求较高 。要求接收来自于摄像机的视频输入、麦克风的音频输入、共享白板的数据输入,接收来自于网络的信息流数据,同时进行视频编解码、音频编解码、数据处理等,并将各种媒体信息复用成信息流之后传输到其它终端 。在此过程中要求能与用户进行友好的交流,实行同步控制 。目前,会议电视终端有基于PC机的软件编解码解决方案、基于媒体处理器的解决方案和基于专用芯片组(ASIC)的解决方案三种 。不管采用何种方案,高性能的芯片是实现这些会议电视方案所必须的基础 。


4 国际标准
与会议电视技术有关的标准为会议电视、多媒体通信的实现提供了十分灵活的组网方式,使厂商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来,规范了多媒体通信产业的发展 。
在这些不同类型的会议电视系统中,H.321和H.322实质上是将H.320系统的码流分别重新组装为ATM网和LAN可接收的码流,起着一种网间适配的作用,本质上仍然是H.320系统 。因此,在现有的通信网上传输多媒体视听信息的主要有H.320(基于ISDN)、H.324(基于PSTN)、H.310(基于ATM)和H.323(基于LAN)四类系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