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交换机处理器收发包相关问题分析

在当前的三层以太网交换设备中,报文的二层交换和三层路由主要由交换芯片和网络处理器完成,CPU基本上不参与交换和路由过程,主要完成治理和控制交换芯片的功能[1] 。
在这种情况下,CPU的负载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协议的定时驱动、用户的配置驱动、外部事件的驱动 。其中,外部事件的驱动最为随机,无法预料 。典型的外部事件包括端口的连接/断开(Up/Down),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消息的上报(包括学习、老化、迁移等),CPU通过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收到包,CPU通过DMA发包等 。
在以上所列的外部事件中,又以CPU通过DMA收到包之后的处理最为复杂 。因为数据包由低层上送到上层软件时,各协议的处理动作千差万别,可能会涉及到发包、端口操作、批量的表操作等 。所以,只有处理好CPU的收发包的相关问题,才能使相关的上层协议正常交互,从而使交换机稳定、高效地运行 。
1 可能涉及到的问题
以下就CPU收发包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分别说明 。
下面的分析都基于典型的CPU收发包机制:CPU端口分队列,通过DMA接收,采用环形队列等 。
1.1CPU的负载与收包节奏控制
根据交换机处理数据包的能力,决定单位时间上送到CPU的包的个数;决定了单位时间上送多少个包给CPU后,再考虑上送数据包的节奏 。
假设通过评估,确定了单位时间上送CPU数据包的上限,例如每秒x个数据包 。
图1给出了两种典型的处理手段:匀速上报CPU、突发(Burst)方式上报CPU,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的优劣:
(1)匀速上报CPU
数据包匀速上报CPU时,对CPU队列的冲击较小,而且对CPU队列的缓冲能力要求不高,CPU队列不必做得很大 。
(2)突发(Burst)方式上报CPU
交换芯片(采用ASIC)一侧的硬件接收队列和DMA内存空间中的环形队列,一起赋予了交换机一定的缓冲能力(针对上送CPU的数据包) 。利用这个缓冲能力,我们可以把控制周期适当放长,并设定控制的粒度(单位控制周期内CPU收报个数的上限),采用类似于电路中负反馈的机制动态地使能和关闭CPU收包功能 。这样就在宏观上实现了对数据包上送CPU速率的控制 。另外,假如交换芯片(采用ASIC)支持基于令牌桶算法的CPU端口出方向流量监管或整形功能[2-3],且监管或整形的最小阈值可以满足CPU限速的需要,则可以利用这个功能控制数据包上送CPU的节奏,减小CPU的负载 。这样软件的处理就简化了很多 。
1.2CPU端口队列的长度规划
假如仅考虑交换机CPU端口的缓冲能力,CPU端口队列当然是越长越好,但是必须兼顾对其他功能以及性能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ASIC芯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1.3零拷贝
零拷贝是指在整个数据包的处理过程中,使用指针做参数,不进行整个数据包的拷贝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CPU的处理效率 。
使用零拷贝后,会一定程度上降低软件处理的灵活性,我们会面临到这样的问题:假如协议栈需要更改一个数据包的内容,会直接在接收缓存(buffer)上修改,但是假如需要在数据包中删除或添加字段(例如添加或删除一层标签(tag)),即数据包的长度需要变化时,应该如何处理 。
添加或删除字段,必然会导致数据包头一侧或包尾一侧的位置发生移动,假如包尾一侧移动,问题比较简单,只要数据包总长度不超过buffer边界即可 。由于通常此类操作都靠近包头的位置,假如包头一侧移动,效率会比较高,所以协议栈在处理时可能更倾向于在包头一侧移动,这时就需要驱动在分配buffer时做一些处理:
(1)接收数据包时,头指针不能指向buffer边界,需要向后偏移一定裕量,同时单个buffer的大小也必须兼顾到最大传送单元(MTU)和该裕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