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01、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一引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 。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
中华传统美德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 。在人际相处上,中国人历来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在民族关系上,中华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谦敬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孟子所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也是人的一盘身之本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左传》中也说:“礼,人之干也 。无礼,无以立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不骄不矜,戒骄戒躁 。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
“养心莫善于诚” 。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民无信不立” 。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诚信之德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强调,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 。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能本着“仁义”行事 。荀子也说,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祸乱发生就会造成人与人的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就不能胜物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始终强调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弘扬彰显人的道德精神,以崇高的道德境界来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