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原文及翻译赏析黔之驴用来讽刺什么样的人( 二 )


《黔之驴》全文赏析
这篇寓言的题目叫“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却很少,只有“庞然大物”“一鸣”“不胜怒,蹄之”等十多个字;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 。既有不断发展的行动的生动描写,更有不断变化的心理的细致刻画 。因此,也许有的人要问:这是否有点“文不对题”呢?既然重点写虎,为什么不命题叫“黔之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这篇寓言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创作这篇寓言的意图是什么 。
我们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因参加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 。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 。《黔之驴》就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也就不能不是他的写作动机了 。
这一点,从寓言末尾作者的议论、感叹和《三戒》文前的小序当中都可以得到说明 。显然,要想表现这样的主题思想,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黔驴的可悲下场;而黔驴覆灭的可信与否,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把虎写活 。——这,也许就是作者为什么命题为“驴”而着意写虎的原因了 。
当然,如果把主题理解为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对题”而应易之为“虎”了 。应该说,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 。但是必须明白,这是对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不是原作的本来意思 。
然而,尽管用于驴的笔墨甚少,但是驴的形象依然极其鲜明 。这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衬托 。因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动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所以明写了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 。
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描写驴的笔墨虽少却精、以寡胜多的缘故 。“庞然大物”一语,由于作者没有把它处理成自己笔下的客观描写,而是作为老虎心目中的主观反映,这就很富讽刺意味,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 。“不胜怒,蹄之”五字,通过对驴的心理和行动的极其简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揭示无遗 。
如果说在虎“荡倚冲冒”的时候,作者只用“蹄之”两字就写出了驴的愚蠢上当;那么,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时候,作者只用“一鸣”两字就似乎写出了驴的虚荣和卖弄了 。因为当时虎对驴并无任何妨害,所以驴让虎“大骇”“远遁”“甚恐”的“一鸣”之举,不是自我炫耀、借以吓人又是什么呢?人们都把驴作为愚蠢的代名词,看来同它在这篇寓言里的鲜明形象是不无关系的 。

黔之驴原文及翻译赏析黔之驴用来讽刺什么样的人


《黔之驴》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 。世称“柳河东” 。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授校书郎 。二十六岁又中博学宏词科,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 。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 。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 。著有《河东先生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