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 知无不言是什么意思( 二 )


③“先天”四句:语出《易.乾.文言》 。
④至诚如神 , 可以前知:语出《中庸》 , 原文“至诚之道 , 可以前知 。”
译文:
来信又写道:“人情机诈无穷 , 如果用诚信来对待 , 往往受到它的欺骗 。要想警觉人情的机诈 , 自己就会坠入‘逆诈’和‘臆不信’ 。逆诈就是诈 , 臆不信就是不守信 。被别人欺
骗了 , 又不能觉察到 。能够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 , 不无故臆想别人不诚信 , 而又常常能预先觉知一切的 , 唯有晶莹剔透的良知才做得到 。但是 , 良知的先觉和“逆诈”、“臆不信”之间的差别十分细微 , 背离先觉而暗合欺诈的事情多有发生 。”
【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 知无不言是什么意思】“不逆诈、不臆不信 , 抑亦先觉” , 是孔子针对他那个时代这样的情况而说的:当时 , 许多人一门心思想着去逆诈、去臆不信 , 从而使自己陷于欺诈和不诚信;同时也有人虽不逆不臆 , 但不懂得致良知的功夫 , 往往又受人欺骗 , 因此孔子才说了这番话 。孔子的本意并不是教人以此存心 , 而一味去发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 。存心去留意别人 , 正是后世猜忌险薄的人所做的事 。只要存有这个念头 , 就不能进入尧舜之道 。不逆诈、不臆不信 , 却被人欺骗 , 尚且还不失为善 。但是不如那些能致其良知的 , 自然能预先觉知的人贤明 。你认为只有良知晶莹剔透的人才能这样 , 可知你已领悟了孔子的宗旨了 。但是 , 这只是凭你的聪明颖悟领略到的 , 恐怕还不能落实到实践之中去 。良知在人的心中 , 万古横亘 , 充盈宇宙 , 无不相同 。此正是古人所说的“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 , 天且不违 , 而况人乎?况于鬼神乎?”你所说的背离先觉而暗合欺诈的情况 , 虽能不欺诈人 , 却不能没有自欺 。虽然不臆不信 , 但是却不能做到自信;他们或许常常希望能够先觉 , 却还常常不能做到自觉;常常有寻求先觉之心 , 这样却已陷入了逆诈和臆不信 , 就已足能蒙蔽他的良知了 。这就是背离先觉而暗合欺诈的事情不能避免的原因 。君子求学是为了自己 , 不是为了防备别人欺骗自己  , 只是永远坚守不欺骗自己的良知罢了 。所以 , 君子不自欺 , 良知就没有虚假而能真诚 , 良知真诚就能光明 。君子自信 , 良知没有迷惑而能光明 , 良知光明就能真诚 。光明和真诚彼此促进 , 因此良知能常觉、常照 。常觉、常照就仿佛明镜高悬 , 任何东西在明镜前都不能遮掩其美丑 。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自欺而自然会诚 , 也就容不下外人的欺骗 , 若有欺骗就能觉察 。良知自信而光明 , 也就容不得外人不诚信 , 如果有外人不诚信就能觉察到了 。这就是所谓的“易以知险” , “简以知阻” , 也就是子思讲的“至诚如神 , 可以前知” 。但是 , 子思所说的“如神”、所说的“可以前知” , 还是当两件事看待了 , 因为这是从思诚的功效上来说的 , 仍然是给不能事先觉知的人说的 。如果就至诚上来说 , 那么 , 至诚的妙用即为“神” , 而不必说“如神”了 。至诚就能无知但又无所不知 , 也就不必再说“可以前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