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茶产于 毛尖茶是哪产的

各位茶友好,这里是茶在端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针形烘青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信阳毛尖的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吧 。一、历史起源东周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
各位茶友好,这里是茶在端 。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针形烘青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 。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信阳毛尖的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吧 。
一、历史起源
东周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河南 。
当时,茶在河南传播,并在具有生态优势的信阳一带生根发展(今浉河区、平桥区一带) 。
唐朝时期,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信阳已成为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列为贡品 。
唐代,信阳所产的茶为饼茶,这时信阳茶的名字称为大模茶 。
唐《食货志》载:“贞元江淮茶为大模” 。
到了宋朝,全国有十三个卖茶山场,信阳的光州(潢川)、子安(固始)、商城分别为其中之一 。
宋代以后,散茶开始出现,信阳茶又称为“片茶”、“散茶” 。
宋《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 。”

毛尖茶产于 毛尖茶是哪产的


明代,朱元璋禁制饼茶,散茶代替了饼茶,信阳的散茶又被叫做“芽茶“和“叶茶” 。
清朝时,信阳已发展有6个产茶县,即信阳、罗山、光山、固始、商城、潢川(时名光州) 。
据考证,“信阳毛尖”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 。
人们把产于信阳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等 。
民国二年(1913年),当地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已经开始命名为“信阳毛尖”,但这个名字在当时并未大规模传播 。
后来,信阳车云茶社派人到名茶产区浙江西湖龙井和安徽六安等地购买茶籽、观摩学习制茶方法 。
“信阳毛尖”这一定名字形成与它独特的风格有关,这种风格的形成又与制茶工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
当时,信阳茶叶炒制的过程是:青叶入生锅→熟锅→初烘→摊晾→复烘→揉拣→再复烘 。
毛尖茶产于 毛尖茶是哪产的


在生锅中炒制茶叶时,茶工双手各握一只用竹枝制作的小茶把同时操作,久之十分疲劳,难以长时间坚持 。
民国14年(1925年),车云茶社的唐会卿试用“散把”炒茶,茶条满锅散开不成团,茶条也较紧匀,但茶仍欠直,外形不够美观 。
第二年,车云茶社茶工吴彦远于试用炒熟锅的大茶把代替小茶把炒“生锅” 。
茶工可以两手同握一只大茶把,左右手重力互相交替,减短劳累,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炒出来的效果更好 。
这种方法被纷纷效仿,称“握把炒” 。
然而,这样炒出的茶叶茶条弯曲欠光润,于是茶工们又设法改进 。
后来,吴彦远在用散把炒制过程中,不时用手抓起茶叶,观看炒制程度,同时把结成团块的茶叶撒开、甩出再炒,如此反复,炒出的茶条比较紧、直、色泽也变得鲜绿光润 。
人们称之为“理条”,即抓条、甩条 。
“理条”使茶叶呈现出现在信阳毛尖细、紧、圆、直的形状特点和品质 。
毛尖茶产于 毛尖茶是哪产的


经唐会卿、吴彦远等茶人的一步步改进,信阳毛尖的炒制方法逐步被完善起来,信阳毛尖这一名号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