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特征包括 诗歌的特征包括哪四个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 。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师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

诗歌的特征包括 诗歌的特征包括哪四个


诗歌的特征包括哪四个(诗歌的特征包括)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有了审美感知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卢梭语)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才能带领学生在美的百花园中领略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
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表现在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 。感知力还要讲究快而深,将审美内容尽快传递到大脑,促进主客体的和谐 。虽然对美的感知侧重于感性直观,但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积淀着一定理性思考的因素 。因此,审美感知力包含有选择力,这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导性 。
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黑格尔),而语文教师的这些审美感知力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审美愉悦,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中的美 。就形式美而言,诗歌的特点从外形看,是分行的,它与人的情感合拍,这本身就是一种美 。如《诗经·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形成了重章叠句的形式美,这不但体现出融情入物、一唱三叹的音韵美,而且有助于强调情致婉转的思念之情 。再如《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着,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形式的美感 。如果语文教师缺少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美文就只剩下了干巴巴的无生命的文字,那怎能让学生感知到美呢?
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它注重审美情感 。审美鉴赏力的形成,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作基础,还须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标准 。
语文教师一旦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情感,不仅可以缩短与作品的距离,而且可与作者的美
的情感沟通,正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节奏,并从初入到渗透再到共鸣,准确而有效地把它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不可言喻的美感,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爱迪生语) 。
1、审美情感
审美鉴赏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 。赞可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 。”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 。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语文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鼓舞 。情是文之根,语文教师抓准了它,就可以转变成学生之意,从而使他们品尝到寻幽揽胜的乐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