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
12.“过了冬,长一葱”
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
14.“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
15.“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
16.“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浅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 。其实,“天多高”可以理解为大气层的高度,为2000~3000千米;“地多厚”可理解为地球的半径,平均为6371千米 。
1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 。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 。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
18.“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 。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 。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 。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 。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
19.“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
推荐阅读
-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
- 形容老板抠门的对联
- 仲父吕不韦是怎么死的
- 形容魅力的成语
- 中国最长的朝代是哪一朝共多少年
- 形容海的四字词语
- 手工制作香甜可口的米糕,简单易学!
- 销售产生的增值税要计入成本吗
- 蔓越莓饼干的做法 蔓越莓饼干来了
- 形容千万不能浪费时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