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刘伯温故里在哪里 历史人物刘伯温简介( 五 )


(2)协助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 。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势力发展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带,且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均为劲敌,稍有不慎,就有败亡之危 。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地区,宜先攻取 。但刘基认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 。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朱元璋采用了这战略决策,遂成帝业 。
(3)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刘基因谙韬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 。如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三十万,战舰五千只,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势甚器张 。当时朱元璋驻金附守兵仅十万余 。由于双方力量对悬殊大,朱元璋军中文武大臣乱成一团: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保存实力再作计较;有的主张出击,一决雌雄……独刘基一人张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卧室,征求意见 。刘基说:“主张投降和逃跑者,应杀头治罪,因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 。事实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势众,又打了几次胜仗,更是志得意满,目空一切 。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使计诱其深入,一鼓可破 。”朱元璋听了刘基这番独见后,乃定征伐之计 。刘基勇气奋发,计划立就:首先遣人诈降,使康茂才诱陈友谅夜来劫城,并约定陈友谅至江东木桥边呼“老康”为联络信号 。陈友谅不知是计,结果点精兵三十万,行至江东桥边,并无木桥,是座铁桥,使人呼“老康”,又无人答应 。正在疑惑间,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齐出击,陈友谅鼠窜狼奔,败退至江边 。谁知原有渡江用的战舰,刘基以计尽将拘掠,仅留破般三百只于江边 。陈友谅败军争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闻火炮声,破船连人沉没一半多 。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挫败陈的锐气,乘胜收复太平,攻下安庆、信州、兖州 。陈友谅只得带领剩余的伤卒败将仓惶地逃回汉阳 。
三年后(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再度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在这胜负的关键时刻,刘基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幄 。一次,他忽然发现水鸟惊飞,刘基预知这是陈友谅的船队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挥船开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转到另一条船上,当他们还未坐定,原来那条船已被陈友谅火炮打得粉碎 。当时陈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 。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挥战斗,士兵越战越勇,最后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败死 。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
(4)洪武开国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杨宪、傅献、陶安等一起定律令 。平定张士诚后,有张昶者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 。”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
(5)洪武开国以后,刘基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 。如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罪,虽丞相李善长出面替其义子说情,刘基仍将李彬奏斩 。刘基还谏止营建东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轻敌 。奏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扩郭铁机>未可轻也 。”
(6)六十一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 。”临终前遗嘱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