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圣教序原文( 三 )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 , 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 , 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 , 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 , 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 , 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 , 超脱一切 , 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 , 有时显露 , 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 , 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 , 深邃而静远 , 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 , 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 , 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 , 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佛教兴起于西天竺 , 东汉始在中原传布 。于是关于佛祖分形分迹 , 当常现常涅磐成佛 , 金身光照三千世界 。普度众生 , 脱离四八相苦难等经论遗训 , 在东土弘扬 , 受到众多僧俗景仰遵循 , 使众生免遭三途之劫 , 而达到生功德之十地 。然而正宗佛教义理高深 , 难以理解 , 加之不正确的经书杂掺其中 , 真伪邪正纠葛在一起 , 空宗、有宗两派教旨 , 不同风习之人 , 或说此是彼非;大乘、小乘两个教义 , 在辩论是非曲直中 , 时而此兴彼衰 ,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 , 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他从小就很聪明 , 心怀忠诚 , 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 , 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 , 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 , 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所以他智慧超群 , 没有牵挂 , 精神清透 , 并不显露;他超出“六空” , 不同于常人 , 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 , 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 , 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 , 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 , 保留真实的 , 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因此他向往净土 , 就到西域去求学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途中艰险无以计数 , 早晨的漫天飞雪 , 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傍晚的滚滚风沙 , 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在万里山川之上 , 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 , 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 , 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 , 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 。他游遍了西域各国 , 历时一十七年 。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 , 探询追寻正教 。他经双林;到八水 , 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他去鹿苑 , 登鹫峰 , 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 , 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 , 对“八藏”“三箧 ”的佛学理论 , 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 , 滔滔不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