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是用什么做的?

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可不是现在我们到小吃店里点的那种炒面 , 而是炒面粉 , 基本做法就是把面粉放到锅里面翻炒 , 炒熟以后就把它当成志愿军官兵的单兵口粮下发下去了 。
比如说朝鲜战争期间我军113师为了围追堵截美军 , 一天之内徒步急行军70余公里 , 这表示部队就连吃饭都不能停下脚步 , 这个时候就需要为每一位士兵提供一种可以即食的食物来冲动饭食了 , 它就是干粮 。
我国传统干粮还是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 , 比如说馒头、烙饼、肉干、饼干、粽子等等 , 这些即食的食物都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少的干粮 。
按理来说志愿军入朝作战也可以携带这些传统干粮行军打仗 , 但问题在于朝鲜战争对于我国来说来得太突然了 , 军队就连作战部署都十分仓促 , 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来大批量制作传统干粮 。
其次就是朝鲜战场环境过于恶劣 , 气温动不动就达到零下三四十度 , 传统干粮在低温环境下会变得十分坚硬 , 官兵们咬都咬不动 , 并不适合做为志愿军干粮 。
下图为正在制做中的炒面 , 当年志愿军后勤部门在为作战部队制做炒面时也是采用相同的方法 , 由于制做方法简单 , 在仓库大门口支起几百口大锅 , 三五天就能为几万大军制做一个星期的口粮 。
最重要的是当时我国工业、经济十分落后 , 国家完全没有条件和能力像美国那样大量生产各种营养丰富的制式单兵口粮 , 就连压缩饼干都无法生产 。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为大军提供一种即食的单兵口粮呢?
答案就是炒面 , 传统的炒面制法是这样的:第一步 , 起锅烧油;第二步 , 将适量面粉倒入锅中翻炒 , 直至面粉被炒至发黄;第三步 , 加入适量白糖翻炒均匀;第四步:加入适量芝麻翻炒均匀 。
接下来就可以出锅了 , 待炒熟的面粉完全冷却以后就可以装袋包装 , 就可以上市出售了 , 由于制作工艺简单 , 特别适合大批量制作 , 这也是志愿军选择炒面粉做为单兵口粮的主要原因 。
很显然 , 传统炒面工艺所提供的热量和营养价值是很低的 , 因此志司在炒面制做上提出了成分标准:面粉含量70% , 白糖含量±10% , 牛肉干±8% , 食盐±5% , 蔬菜干±2% 。
按照配方炮制的炒面将会装填到志愿军那长50公分的干粮袋里 , 每个干粮袋的容量约为3公斤 , 按照每餐500克的使用量来计算 , 一个干粮袋基本足够一名士兵3天的口粮 , 每名士兵携带两个这样的干粮袋就可满足一个星期的食物供应需求 。
遗憾的是当时我国实在是太穷了 , 后方制做炒面时是不可能做到志司提出的成分要求炒制出大量炒面的 , 所以后期的炒面成分中的白糖被20%的玉米粉取代 , 再加上蔬菜干10%的蔬菜干 , 肉干和白糖含量被取消 。
下图为炒面粉的正确吃法 , 先用白开水或者牛奶将炒熟的面粉调成糊状 , 然后放一勺白糖调味 , 这样的炒面才能算得上营养丰富 。令人心酸的是志愿军吃的炒面里既没有白糖 , 更不可能用牛奶来调 , 它的营养价值仅限于不饿死 。
当志愿军官兵们在机动作战中需要进食时 , 只需要解开干粮袋 , 伸手进去抓上一把炒面糊进嘴里 , 然后再喝一口水壶里的水呷一呷 , 这就算吃一顿饭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