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 原文翻译及解读


《覆巢之下》 原文翻译及解读


近年来 , “覆巢之下”这个成语在网络上逐渐流行 , 被广泛用于形容一些事情的本质与表象的不一致 。其原文“覆巢之下 , 安有完卵” , 出自《庄子·天下篇》 。它运用了对自然界的生态现象进行比喻 , 阐述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富有哲理的成语的原文翻译及解读 。庄子是儒家思想的批判者 , 他提出“道”和“虚”等哲学思想 , 同时也存在藏匿在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 。篇中“覆巢之下 , 安有完卵” , 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 , 意指天下万物之间互相依存 , 生态环境互相制约 , 因此要“保护生态环境 , 才能保障生产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 “覆巢之下”代表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传统中国农村 , “覆巢之下”往往被用于描述动物世界的生态状况 , 警告人们不要毁坏村里树林、泉水等自然环境 , 否则 , 鸟类缺少栖息之地 , 蛋鸟无法生存繁衍 。特别是在冬季天气寒冷 , 无法找到栖息之地的雀鸟会因而胡乱飞扑 , 最终死亡 。其次 , “安有完卵”指的是生态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假如一只鸟巢遭人为损毁而导致卵石脆弱破损 , 那么将来这只鸟就没有机会为人类孕育新生命 。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发生 , 所有的鸟都将无法繁衍子嗣 , 最终导致整个鸟类灭绝 。整个过程 , 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类区别的客观现象 , 对整个自然世界 , 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于是 , “保护生态环境 , 才能保障生产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就形成了 。如果大规模的砍伐森林 , 污染河流 , 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 必然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 ,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类自身的行为 , 都会无法避免地收到严重影响 。这与人们平时日常交往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一次一次地小伤害 , “覆巢之下 , 安有完卵”的真谛再次得到确认 , 而这个世界的“家园” , 更需要大家共同的呵护 。在当今 , 我们正处在一场历史的转折中 。不仅是全球的环保运动越来越强劲 , 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环保力度 。人们的环保观念也在逐渐提高 , 但恰恰也因此 , 衍生了一些新问题 。其中 , 最为突出的就是环保现象与光环效应的产生 。借助环保这一趋势 , 许多人与团体以各种方式 , 炒作舆论 , 获取利益 。譬如 , 一些绿色垃圾投放箱 , 仍然成为某些“垃圾收集广告”的场所 , 投放的时间却被漠视 , “噪音”反而成为城市的常态 。此外 , 一些“环保格言”也被漠视 , 比如大量节能的LED灯在节假日时却开始疯狂闪烁 , 导致不少市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这里面有令人深思的一层:就是科技和环保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比如在北京 , 公交车上的LED广告牌不仅实现了“环保” , 同时也有很强的时效性 , 这样的广告在人们等车的时候也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宣传作用 。而LED路灯也可以智能化 , 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 , 实现公共设施的环保与物联网时代的联动 。当然 , 采用环保型机器的制造 , 也是一个亘古问题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合作 , 来开发更优的环保产品 , 让环保产业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繁荣的道路上稳步发芽 。此外 , 对于普通人而言 , 如何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 也是一个受到关注的话题 。人们可以从自己进行 , 例如野外出行时不随地乱扔垃圾 , 生活中将废品分类回收 , 反对浪费大量的食品等等 。在发现有关环境政策的不足之处时 , 借助媒体宣传、网上舆论发声等方式 , 不断向政府和媒体发展意见 , 引起广大市民的共鸣 , 构建联防联控的生态社会治理机制 。最后 , “覆巢之下 , 安有完卵”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警醒 , 更代表着人类在自然界中 , 不可忽视的有机利益关系 。对于人类而言 , 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 , 调节好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平衡 , 实现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便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经之路 。同时 , 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全人类的共同理念和责任 , 我们需要同舟共济 , 尽力捍卫美丽家园 。

推荐阅读